简介:1例70男性患者因肺炎给予头孢唑肟钠3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d。首次给药后约20min,患者突发腰痛、寒战、意识模糊。体格检查见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10^9/L,中性粒细胞0.8,红细胞计数3.2×10^12/L,血红蛋白91g/L,网织红细胞计数0.081,总胆红素98μmol/L,间接胆红素80μmol/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尿呈浓茶色,胆红素(+),潜血(+++),红细胞0~2个/HP。考虑头孢唑肟钠致急性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给予水化及碱化尿液治疗。停用头孢唑肟钠,改用磷霉素抗感染。第5天复查,患者黄染消失、尿色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4×10^9/L,红细胞计数4.2×10^12/L,血红蛋白131g/L,网织红细胞计数0.015,总胆红素17μmol/L,间接胆红素10μmol/L;尿胆红素(-),潜血(-),红细胞0~1个/HP。
简介:目的观察分批释放血性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于发病几小时至24小时内接受治疗。对照组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加用分批释放血性脑脊液疗法。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1周内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内体温(≤37℃)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死亡率,治愈率,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梗死,颅底粘连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分批放血性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及时清理下腔内积血,早期头痛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防止DCVS及脑积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后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性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后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