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侧壁开窗入路 并发症 黏膜穿孔
  •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热凝结合造袋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方法:81例经微波热凝结合造袋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疗效,如复发可再行治疗,2次治疗未愈认为手术失败,同期采用63例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治疗作为对照,2者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微波热凝结合造袋治疗后,囊肿壁组织即凝固坏死成痂皮状白斑,逐渐脱落,周围黏膜组织随即覆盖创面,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为97.5%,与手术方法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微波热凝结合造袋安全有效,避免了手术方式摘除舌下腺的缺点,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达到了微创目的。

  • 标签: 微波 造袋术 舌下腺 囊肿
  • 简介:冠向复位瓣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5年的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的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区牙齿的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的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的方法。

  • 标签: 组织移植术 牙龈退缩 后牙区 治疗 复位 多发
  • 简介:随着口腔修复技术及理念的发展,龈下残根的保存修复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口腔医生重视。在桩冠,覆盖义齿,套筒冠等的修复中,存留牙通过桩一核一冠修复,恢复或部分恢复牙体外形,从而起着很重要的固位及修复外形作用。龈下残冠残根的保存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的关键是其固位及抗力形的设计。作者通过牙冠延长,重建龈下生物学宽度,保存龈下残冠残根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保存修复 残根 桩核冠
  • 简介:本研究用于评价上前颌骨后部齿槽嵴高度小于5mm患者的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疗效,尽管这种方法基于过去的经验曾不被推荐使用。共有160个羟基磷灰石表面喷涂的种植体被植入齿槽嵴高度为3-5mm的63名患者的63个上颌窦中。患者在固定修复后被追踪观察2-4年。术后未发现有上颌窦的并发症。术后9个月暴露种植体,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没有证据表明种植体周围有齿槽嵴的吸收。从植骨区取得核心骨块进行组织学检查,显示已形成了骨结合并有高度的细胞构成。在随访中患者的种植修复体都保持了稳定。这些发现表明,术前齿槽嵴高度小至3mm,利用羟基磷灰石喷涂的种植体和自生骨,采用一步手术方法行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是可行的。

  • 标签: 齿槽嵴高度 上颌窦提升 种植术
  • 简介: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4.86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无植骨材料 Bicon(R)种植体 边缘骨水平
  • 简介:目的:比较线性(牙合)全口义齿与解剖(牙合)全口义齿满意度。方法:选择15例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为每例患者制作传统的解剖(牙合)和线性(牙合)2副全口义齿,3个月后更换使用。每副义齿于戴用1个月、3个月时用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结果:2种(牙合)型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时,线性(牙合)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满意度明显高于解剖全口义齿(P〈0.01);线性(牙合)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比使用1个月在固位稳定、咀嚼功能和舒适程度方面有显著提高(P〈0.01)。观察期间,线性(牙合)全口义齿初戴后因疼痛调改的次数明显少于解剖(牙合)全口义齿。结论:对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应用线性(牙合)全口义齿可以提高其义齿的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

  • 标签: 义齿 全口 线性(牙合) 解剖式(牙合) 满意度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动物实验模型,评价持续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对上颌骨的作用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雌性恒河猴6只,分为实验组(3月、6月各2只)和对照组(3月、6月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实验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图像输入计算机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位发生明显改变;(2)头影测量表明,对照组表现为向下向前发育,实验组矫形治疗后上颌骨相对于颅骨发生了向前的移位和少量旋转,同时其长度出现增加;(3)发现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变化主要发生在开始矫治的两个月内,长度增加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三个月左右;(4)上颌骨对矫形力作用的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增加矫形力作用时间并不能进一步促进上颌骨的更多空间变化和长度的增加。结论:Ⅲ类矫形力可以显著改变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和固有长度,空间的位移比长度的改变出现得早。

  • 标签: Ⅲ类错 矫形力 上颌骨 恒河猴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对青春大鼠咬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3d组、7d组、14d组、21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佩戴功能矫治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RT-PCR检测大鼠咬肌NT-3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3d、7d组咬肌纤维NT-3免疫阳性染色与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实验14d、21d组NT-3免疫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对照组,NT-3基因表达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功能矫形下颌前伸可致大鼠咬肌NT-3的表达发生改变,并且随着下颌前伸时间的延长,NT-3的表达量逐渐增加,NT-3表达改变提示咬肌在下颌前伸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建活动。

  • 标签: 功能性下颌前伸 咬肌 神经营养因子-3
  • 简介:唇腭裂(cleftlippalate,CLP)患者经过一系列手术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错【牙合】畸形,据统计,唇腭裂患者恒牙时的错【牙合】畸形发生率为97%,需要正畸治疗。随着人们对唇腭裂先天畸形认识的深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唇腭裂患者的治疗由单一的手术治疗转为序列治疗。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婴幼儿颌骨的术前矫形治疗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它有利于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前段的对位、

  • 标签: 唇腭裂患者 矫形治疗 婴幼儿期 术前 唇腭裂序列治疗 牙槽骨
  • 简介: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填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骨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骨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种植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缺牙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同期治疗方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10月,5例缺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平均年龄41.8岁(28~51岁),术前经MRI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全景片、锥形束CT(CBCT)确定缺牙位置及缺牙区骨量,临床检查开口度均小于一指,关节区有明显疼痛。术前采用Simplant11.04软件辅助设计种植体植入方案,并制作种植导板,中关节盘锚固和导板辅助一牙种植手术先后进行,术后3个月行二种植手术,半年后进行冠修复。结果:术后关节盘位置、开口度恢复良好,关节区无疼痛,缺牙区牙冠形态、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期望种植修复牙列缺损但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患者,将关节盘锚固和种植手术同期进行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开口受限 种植修复
  • 简介:背景: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中的生物调节因子以一种细胞特有的方式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继而增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已知PRP中浓缩的生长因子可上调细胞活动,进而促进体内牙周组织的再生。本研究旨在评价和比较激活的PRP加入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tissuegraft,CTG)中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基本手术方法是CTG和冠向复位瓣所采用的方法。对15例MilletⅠ度或Ⅱ度牙龈退缩病损用CTG和PRP进行联合治疗(CTG+PRP组).在翻开龈瓣后,用激活的PRP凝胶涂抹牙槽骨及根面.将采集到的结缔组织亦先用PRP凝胶冲洗.再移植放置于裸露的根面上.缝合固定移植的结缔组织后.将龈瓣冠向复位,覆盖结缔组织。对相同患者的另外15例牙龈退缩病损.单纯采用CTG和冠向复位瓣治疗(CTG组)。在膜龈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退缩垂直高度(VRD)、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以及角化组织宽度(KTW):并在术后第1、2、3周分别记录愈合指数(HI).以评价临床愈合状况。结果:在CTG+PRP组,VRD平均值由(361±0.70)mm显著降低至(0.30±0.45)mm(P〈0.01)(平均根面覆盖达91.68%);在CTG组,VRD平均值由(345±0.84)mm显著降低至(0.38±0.48)mm(P〈0.01)(平均根面覆盖88.96%).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W测量结果显示.在CTG+PRP组.KTW由术前(1.32±0.66)mm显著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3.20±0.54)mm(P〈0.01).CTG组由(1.41±0.58)mm增至(255±0.45)mm(P〈001).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两组间PD及CAL降低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术后第1、2周记录的HI值.CTG+PRP纠(311±0.32)mm、(4.20±0.27)mm]显著高于对照纠(225±0.54)mm、(3.05±0.38)mm]。结

  • 标签: 牙龈退缩 生长因子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 再生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的新型金属镂空种植外科导板在种植手术中的效果及其精确性。方法牙缺失患者23例,利用新型金属镂空种植外科导板辅助植入52枚种植体,观测其种植体颈部偏移距离(植入位点)和种植体1年存活率。结果48枚种植体进入预定位置,仅4枚种植体颈部出现偏移,偏移范围在2mm内,颈部偏移的平均距离为(1.08±0.24)mm。所有种植体均顺利修复。种植体1年存活率为100%。结论新型金属镂空种植外科导板辅助植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中冷却效果良好和手术视野开阔等优点,且精确度较高。

  • 标签: 外科导板 3D打印技术 种植牙
  • 简介:虽然牙槽嵴牵引成骨是个很有前途的骨增量方法,可以用于上下颌骨吸收情况下种植,但适用于狭窄牙槽嵴的水平或斜形牵引成骨的技术还没有建立,这里报道一例用钛网板加牵引螺丝进行水平牵引成骨及种植的病例,患者为下前牙牙槽嵴极度萎缩。用水平截骨准备两块移动骨段,植入两套水平骨牵引器,7天的等待后,开始使用骨牵引器进行牙槽嵴唇向增宽(每次牵引0.225mm,一天两次,连续14天),巩固3个月后去除骨牵引器,牵引区完全由新生成的坚硬骨组织充填。去除牵引器后2个月,牵引区植入4枚骨内种植体并以种植体支持义齿进行最终修复。这种水平骨牵引技术可以用于临床上医院或刃状牙槽嵴的种植。

  • 标签: 牙槽嵴牵引成骨术 水平截骨术 种植体支持 个案报道 狭窄 下颌骨吸收
  • 简介:目的:通过测量髁突颈后缘锚固钉植入位置骨皮质的厚度,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钉植入髁突颈后缘拔出力的有限元模型分析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在本院拍摄CT的成年患者中,随机选取116例,共232侧髁突.利用CT采集颌面部数据并测量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32侧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男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4mm,女性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0~34岁髁突颈后缘骨皮质厚度均值为2.05mm.35.49岁均值为2.06mm,≥50岁均值为2.03mm。经统计学分析.只有20-34岁和35-49岁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2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为建立2种医用锚固钉植入髁突后缘拔出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奠定了基础.骨皮质厚度与锚固钉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关系。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 髁突颈后缘 骨皮质厚度 CT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90例,其中44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46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随访时间2~9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而采用两种肿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性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

  • 标签: 多形性腺瘤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 简介:目的:比较高速涡轮机法与传统锤凿法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双侧基本对称的中、低位下颌近中斜位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分别采用高速涡轮机法和传统锤凿法对同一患者两侧阻生牙分期进行拔除,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并嘱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复诊,检查并统计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干槽症、拔牙后出血和下唇麻木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速涡轮机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0±3.85)min,显著低于传统锤凿组的(17.27±4.47)min(P<0.05);在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发生率等方面,高速涡轮机组亦显著优于传统锤凿组(P<0.05);在干槽症、术后出血和下唇麻木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拔除下颌中、低位近中斜位阻生第三磨牙时,高速涡轮机法较传统锤凿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高速涡轮机法 传统锤凿法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拔除术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