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χ~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χ~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恰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16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率、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鼻窦真菌感染占同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手术患者的5.6%(116/2089)。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证实曲霉菌感染,占所有致病真菌的84.5%(98/116)。各类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中,鼻窦真菌球最为常见,占79.3%(92/116),以上颌窦最为多见,术后2-8年复发率为2.2%(2/92);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占12.9%(15/116),术后1-3年复发率为13.3%(2/15);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一鼻窦炎占1.7%(2/116);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占6.1%(7/116),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必须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观察、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而得以确立,手术清除病灶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异物的流行病学特征,减少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2年在本院经硬性支气管镜手术治疗的1085例呼吸道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85例患者中,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占58.17%;城乡比为1∶2.52;冬春季节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1.05%;83.59%的患儿在患病24h后获得有效诊治,其中右侧支气管异物46.57%;坚果类食物占所有吸入异物种类的79.94%;进食哭闹占所有诱发因素的78.43%。结论儿童呼吸道异物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城乡、季节分布特征,以坚果类食物为主,常由进食哭闹诱发。依据流行病学特征制订干预策略将有助于降低该类意外事件的发生。
简介:目的评价两种显微手术方法吻合泪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出泪小管的断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即麻醉导管单路插管吻合组(30眼)和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吻合组(37眼)。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到鼻侧泪小管断端并且一次手术成功吻合泪小管,随访6月~31月(平均11.5月),麻醉导管单路插管术30眼,治愈24例,好转3眼,失败3眼,治愈率80%;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术37眼,治愈32眼,好转3眼,失败2眼,治愈率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硅胶管双路环行置入法是理想的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
简介:目的: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及构成比。方法:广东茂名1097例患者术前均检测眼压、眼轴、角膜曲率、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90.88%),随着年龄增长,前房深度逐渐减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变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变大,而眼轴则无明显改变;女性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均大于男性,相应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均小于男性;女性跟轴较男性短;女性晶状体厚度较男性小;女性玻璃体腔深度也较男性小;左眼的前房深度较右眼大。结论: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患者组成,眼球参数随性别、年龄及眼别不同发生变化。
简介:目的:评价羊膜移植几种手术方法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分别采取角膜层间烧烙术、新鲜羊膜移植术、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手术。结果:18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术后1~5d疼痛消失,7~12d角膜上皮修复,7~21d后羊膜植片常规溶解。角膜层间烧烙术1眼、新鲜羊膜移植术3眼术后1~2mo再次出现角膜大泡及角膜刺激症状而再次手术。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术,术后当天疼痛消失,14d角膜上皮光滑,角膜大泡消失。随访6~18mo无1例复发,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角膜灼烙联合羊膜嵌入移植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青光眼筛查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采用同顾分析方法对我院健康体检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21697人健康体检中,发现青光眼1381例,患病率为1.14%,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810例,患病率为0.67%,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6例,患病率为0.39%,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44例,患病率为0.04%,继发性青光眼(SG)51例、患病率为0。04%。正常大陷门者112例,术发现先天性青光眼。结论青光眼筛查方法应简易、快捷、价廉及有效的。对健康体检作青光眼筛查足必要的并且足可行的,而且在健康体检数据中为所有受检建立健康档案,这对青光眼患者诊断、治疗及评估有十分重要意义,特别对可疑青光眼受检者有一个长期跟踪观察及对比机会。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取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组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6.7%和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相对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疗效更明确。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患者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振荡电位以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视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89例,以及健康志愿者80例。均采用罗兰电生理检查系统检测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P100潜伏期和振幅、视网膜振荡电位(Ops)总振幅和各子波振幅,以及RTVueOCT检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P100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的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3,P=0.000)。糖尿病组患者的P100振幅比正常对照组的P100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0,P=0.000)。糖尿病组患者OPS总振幅及各子波振幅均比正常对照组OPS总振幅及各子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320,P=0.000;t=3.239,P=0.000;t=4.144,P=0.000;t=7.666,P=0.000;t=5.319,P=0.0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及鼻侧、下方及颞侧RNFL厚度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0,P=0.085;t=0.664,P=0.547;t=1.923,P=0.063;t=1.814,P=0.072)。而上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t=7.989,P=0.000)。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患者,视乳头及黄斑区均出现了视功能改变。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泪小管断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住院治疗的泪小管断离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泪小管断离;B组30个病人(30只眼)crawford管治疗泪小管断离。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两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拔管后,A组:治愈:18眼(60%);好转:6眼(20%);无效:4眼(13.33%);复发:2眼(6.67%)。B组:治愈:26眼(86.67%);好转:2眼(6.67%);无效:1眼(3.33%);复发:1眼(3.33%)。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断离的办法。
简介:目的:研究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泪小管炎患者57例57眼,取泪小管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泪小管内排出的硫磺颗粒碾开涂片以寻找放线菌。结果:泪小管炎患者57例57眼中,有56眼挤压泪小管见硫磺颗粒经泪点排出,取硫磺颗粒碾开涂片均见放线菌。57眼患眼取泪小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55眼为阳性,共培养出菌株63株,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其他菌种少见。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利福平、头孢西丁、氯霉素、美洛西林等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放线菌为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且大部分存在于其他细菌的合并感染。利福平、头孢西丁、氯霉素、美洛西林等药物治疗泪小管炎敏感性高。
简介: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变化情况。方法: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58例116眼经直接或间接检眼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8眼,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轻度NPDR)41眼,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度NPDR)51眼,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重度NPDR)6眼,随访6~12mo,观察视网膜病变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视力、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4%、76.7%,其中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视力及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有效率均显著低于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无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稳定的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稳定或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简介:目的:在高度轴性近视眼与正常眼轴眼之间作对比分析,观察眼轴长度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手术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3-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IOL植入术的连续病例843例1042眼。正常眼轴组(21~24mm)853眼,高度轴性近视组(≥26mm)189眼。对比分析两组的眼内并发症,包括玻璃体脱失,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和IOL位置异常。结果:年龄在两个组中都是眼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年龄的增长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眼轴长度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对于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失两个并发症。结论: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年龄和眼轴长度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两个风险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通过快速评估可避免盲系统评估四川省冕宁县50岁以上人群视力障碍的患病率和致残原因。方法在2011年6月至8月使用RAAB系统对四川省冕宁县50岁以上居民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50人,根据人口比例,分为57个人群组,每个人群组人数为50人,每个人群组采用紧凑段抽样(compactsegmentsampling,CSS),当紧凑段抽样不可行时,采用配额抽样。使用简易视力卡检测视力,用便携式裂隙灯和直接检眼镜检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以明确导致视力残疾的原因。结果在冕宁县抽样调查的2850人中,2817人接受了检查(98.8%),参照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视力损伤标准,共有视力残疾者537人,患病率为19.1%,其中盲111人,盲的患病率为3.9%(95%可信区间:3.2%-4.7%),严重视力损伤69人,其患病率2.4%(95%可信区间:1.8%-3.1%);视力损伤357人,其患病率12.7%(95%可信区间:10.5%-14.9%),其中可避免盲占87.4%。结论1.冕宁县50岁及以上人群盲的患病率为3.9%,严重视力损伤的患病率2.4%;视力损伤的患病率12.7%,其中可避免盲占87.4%。未经治疗的白内障仍然是该县最主要的致残原因。2.RAAB系统作为一种在人群中快速筛查可避免盲的调查方法,准确性好,简单实用、高效,重复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