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早期梅毒中医药治疗应重视透邪解毒,防止内陷导致日后严重病变。"菌、毒、炎并治"对吉海氏反应的防治具有针对性。晚期梅毒"治疗矛盾",应重视中医药恢复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的作用,将驱梅与保护患者并重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治疗理念。由胡传揆教授发出邀请,以秦伯未为首的多名一流中医专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协作,用地黄饮子治疗,解决了脊髓痨患者闪电痛、共济失调的痛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谱写了梅毒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页华章。中医防梅毒内陷,属于"治未病"的"已病防变"范畴,提出可以目前受到关注的发生血清固定和发展为神经梅毒及其他严重病变作为防范的重点目标。神经梅毒的防范主张借鉴地黄饮子治疗脊髓痨的经验。既往用土茯苓等方剂治疗中可看出一些改善血清反应和血清固定的蛛丝马迹,可作为研究参考线索。
简介:目的: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展开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母婴阻断干预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方法,对两组干预后阳性孕产妇及所产婴儿的母婴阻断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所生婴儿37例(74.0%),婴儿失访1例(2.7%),婴儿存活36例(97.3%),婴儿HIV阳性1例(2.7%);对照组分别为43例(86.0%),9例(20.9%),34例(79.1%),4例(9.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IV阳性产妇中孕期发现率72.0%,终止妊娠率26.0%;对照组分别为30.0%,14.0%;研究组HIV阳性产妇中孕期发现率、终止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期服药率58.0%,产时服药率86.0%,婴儿服药率96.0%;对照组分别为18.0%,54.0%,58.0%;研究组孕期服药率、产时服药率及婴儿服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发现HIV阳性病例,开展针对性综合干预措施,是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比较B超和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E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5例阴道异常出血、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或不孕的患者进行阴道B超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两种方法与最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结果:阴道B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62.50%、77.92%、87.05%、12.95%、22.08%。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89.41%、92.68%、96.70%、3.30%、7.32%。结论:阴道B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病理的符合率较低,因其无创、方便和快捷,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前筛查和术后随访的手段。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更高的病理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其的首选检查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顺产与剖宫产对妇女产后的生活治疗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400例初产妇临床资料实施研究,依据分娩的方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妇女为剖宫产,观察组妇女为顺产,每组200例,所选取的400例产妇分别在45d、3个月以及半年内的性生活的恢复比重、性交痛出现率和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和产后生活治疗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妇女产后45d与产后3个月,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恢复性生活的人数,性交痛的出现率以及性生活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产后的半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生活的满意度、心绞痛的出现率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的3个月时间段内,剖宫产以及顺产能够直接影响产妇的性功能;而产后的半年之后,此两种生产方式对产妇的性功能基本没有影响;和剖宫产的产妇实施对比发现,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相对对照组更高。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观察时间对最终结果判定的影响。方法:对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CU患者分别在试验后20min和30min进行局部风团的测量。结果:共收集388例患者,皮试20min后,有147例判定为阳性,其中有7例在30min后转为阴性;241例判定为阴性,其中有10例在30min后转为阳性。20min观察阳性率为37.9%,30min时为38.7%,患者在20min与30min时观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时,缩短观察时间至20min,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且有利于降低患者时间成本,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简介:目的:为了解广州市贯彻实施《中国预防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控制梅毒提供指导。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下载2008~2014年广州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广州市常住人口梅毒病例,SPSS软件分析广州市各类型梅毒基本特征。结果:2014年,广州市梅毒、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4.0/10万、9.1/10万、32.0/10万、1.0/10万,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下降2.1%、10.2%、32.5%、0.3%;而2014年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报告病例数为6305例,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增长0.04%、5.8%。在五种监测的性传播疾病(STD)中,梅毒报告发病率已经降为第二位。病例构成比表明:2014年,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6.8%、0.8%,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下降8.2%、24.8%,而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构成比分别为1.8%、80.6%,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上升1.8%、3.5%。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梅毒患者逐年上升。结论:过去的6年间,以隐性梅毒为主的广州市梅毒流行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梅毒总体发病率已经退居STDs中第二位,继续落实梅毒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以隐性梅毒为主的梅毒疫情报告管理是广州市当前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简介:目的: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对于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0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HIFU技术治疗措施,在研究开始前、治疗后30d和60d分别使用MRI检查测定其肌瘤大小,并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变和产生的不良症状情况。结果:在治疗后30d和60d,患者的肌瘤大小和研究开始前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在经过HIFU技术治疗后与研究开始前出现的临床症状人数相比有明显的降低(P〈0.05);治疗后30d有6例患者出现了不良症状,60d时出现了1例,且其均在短时间内自行康复。结论:HIFU技术能够显著减轻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方案治疗Ⅱ~Ⅳ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90例Ⅱ~Ⅳ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患者均有45例患者,A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B组采用紫杉醇+奈达铂常规放疗,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患者2年生存率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B组的82.2%(P〈0.05);A组治疗后的2年生存率为80.0%,显著高于B组的60.0%(P〈0.05);A组出现腹泻13例、白细胞降低28例、恶心呕吐21例以及食欲不振20例,B组分别出现23、36、34以及31例,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其临床疗效和生存率都高,紫杉醇+奈达铂调强放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和开窗两种术式治疗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的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切除组和开窗组,每组各45例,在腹腔镜下分别行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开窗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T-HCG情况和术后再次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T-HCG和术后3d血T-HCG的下降比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血T-HCG下降比率和术后1个月血T-HCG下降至正常例数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宫内妊娠、异位妊娠和继发不孕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与开窗术具有相同的治疗价值,而输卵管开窗术不能提高宫内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