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体内组织重建和生理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特异性抑制剂(TIMPs)保持着动态平衡,不同的TIMP对不同的MMP具有不同的亲和性,本课题旨在研究MMP2、MMP9、TIMP1和TIMP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收集1996年5月~2001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132例病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果MMP2、MMP9、TIMP1和TIMP2均表达于细胞胞浆内,均随着上皮性卵巢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增强;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MMP9/TIMP1、MMP2/TIMP2比例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明显增高;相关性分析表明MMP2和TIMP2、MMP9和TIMP1间存在相关性(P<0.0001).结论MMP2、MMP9、TIMP1和TIMP2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演化、侵袭过程关系密切.
简介:目的研究妇女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从而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方法选取患者52例,平均57.5岁.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选取非子宫内膜癌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59.3岁.所有入选者均未服用过激素类药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内切酶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观察ER基因多态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RFLP用Pp(PvuⅡ)和Xx(XbaⅠ)来表示.同时对人雌激素受体基因上游的高变区二核苷酸(TA)重复序列进行纯化、克隆和序列分析,阐明该重复序列的重复多态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当中的分布情况及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实验组X基因型频率为65.4%,对照组为44.2%,OR值:2.38(95%CI1.08~5.25),P=0.048;P基因型,OR值:1.09(95%CI0.49~2.43),P=0.84.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另外,TA重复序列在两组当中也存在着重复次数多态性.结论实验人群中依XX>Xx>xx基因型子宫内膜癌发病危险呈递减趋势.TA重复序列分别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存在着不同的特异重复多态性.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ultrasonography,TRUS)诊断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2013年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的13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TRUS资料,将62例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纳入A组、同期68例有精子的患者纳入B组,对两组患者前列腺、双侧精囊及射精管的TRUS声像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前列腺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精囊宽径(15.10±2.71)mm明显大于B组(10.46±1.71)mm,射精管直径(0.70±0.15)mm明显小于B组(1.02±0.27)mm(P〈0.05)。结论经TRUS检查可获得清晰的前列腺、射精管、精囊结构图像,可作为临床诊断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重要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暂时性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以避免发生永久性的脑损伤,利于降低早产儿的伤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资料的10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依据血糖是否低于2.6mmol/L分为低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比较两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早产儿的入院年龄、出生体重、胎龄、1分钟Apgar评分、小于胎龄儿、宫内感染和急诊剖宫产均对低血糖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临床干预因素中早产儿的窒息复苏效果、是否行营养支持、入院体温、是否经转运系统入院和是否是本院患儿也对低血糖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对刚出生的早产儿,重视引起暂时性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时进行低血糖的监测和治疗,以及进行正规有效的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早产儿暂时性低血糖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转胯回旋运动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诊断为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给予转胯回旋运动,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Kegel)、两组的疗程均为16周。采用1h尿垫试验、盆底肌肉电位测定和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肉电位强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尿垫试验漏尿量、ICI-Q-S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6周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转胯回旋运动对压力性尿失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新型MCuII功能性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contraceptivedevice,IUD)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将在梅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门诊自愿放置IUD的已婚育龄妇女,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0例,分别放置McuⅡIUD和TCu220CIUD,并进行24个月随访观察。结果McuⅡIUD组与TCu220CIUD组比较,24个月累计续用率分别为96.00%、82.67%;脱落率分别为1.00%、7.33%;带器妊娠率分别为O.67%、3.67%;因症取出率分别为2.33%、6.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uⅡIUD是一种避孕效果好,续用率高的新型IUD,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对中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体检和就诊的60例SUI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患者接受Glazer盆底康复治疗;B组患者接受Glazer盆底康复治疗和阴道哑铃训练,C组患者接受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月随访,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的不同时期,A、B组盆底肌力、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高于C组、漏尿量少于C组(P〈0.05)。在治疗结束时,A、B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B组的盆底肌力、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高于A组,漏尿量少于A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改善SUI症状效果明显,结合阴道哑铃能够巩固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的放射安全性.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dosimeters,TLD)检测在SLNB过程中患者乳房注射部位、胸腺、盆腔性腺及医务人员优势手食指、胸腺、盆腔性腺、眼晶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连续检测行乳腺单纯切除/保留乳房+SLNB的乳腺癌患者40例.结果患者乳房注射部位的吸收剂量最大(5.946±5.023)mSv,显著高于胸腺及盆腔的吸收剂量(均P=0.000).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器械护士各部位核素吸收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远低于我国卫生部确定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依据该标准,术者每年完成约1000台SLNB手术在放射安全性方面是安全的.结论核素法SLNB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安全的,不需要进行防护.
简介: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CSCs)促使肿瘤的生长和复发。CSCs对目前多种化疗和放射治疗耐受,这表明虽然许多抗肿瘤治疗能够杀死大量肿瘤细胞,但最终仍会失败,原因在于这些治疗不能根除引起肿瘤再生的CSCs。原则上,使用自动筛选技术能够鉴定出杀伤CSCs的因子。但由于CSCs在肿瘤细胞群中仅占少数,使用标准高通量细胞存活分析法无法检测出CSCs特异毒性的因子。所以,筛选专杀CSCs的因子需要在体外能稳定繁殖、富集CSCs的细胞群。然而,目前对于实体瘤中CSCs而言是不可能的。有研究表明,诱导正常或成瘤乳腺上皮细胞群发生上皮间质化(EMT)会导致具有干细胞样特性的细胞富集。
简介: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碳酸酐酶Ⅸ(CAⅨ)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5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61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Galectin-3、CAⅨ的表达情况。结果1Galectin-3、CAⅨ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2%和59.0%,明显高于良性及交界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Galectin-3及CAⅨ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患病年龄状况无关(P〉0.05);2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Galectin-3与CAⅨ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2,P〈0.01)。结论Galectin-3、CAⅨ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肿瘤浸润、转移,可能成为指导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染色体多态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产前诊断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处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325例具有穿刺指征的高危孕妇,根据其孕周大小确定行羊膜腔穿刺术或脐静脉穿刺术,抽取羊水或脐血经培养后制备染色体核型并进行分析,对诊断为染色体多态性的胎儿,其父母接受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并对1岁龄婴儿期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结果3325例行胎儿染色体检查共检出多态性核型391例,其中383例多态性核型来自于父母其中一方,8例新生变异。随访发现313例胎儿孕中晚期及出生后1岁以内,未见明显生长发育异常;例自然流产,1例早产夭折,1例因脑发育异常出生后夭折,1例出生后为法洛四联症,1例先心室缺,1例房缺,1例出生后因营养性缺铁死亡,1例出生后发育迟缓,1例出生后双侧无外耳,1例出生后新生儿足内翻,术后预后良好,1例新生儿唇腭裂,1例新生儿六指;1例失访。结论胎儿染色体多态性大多来源于父母,可参照其父母辈的身体智力发育情况予以判断其妊娠结局,在此期间更重要的是孕期加强对于胎儿超声变化的监测。而新发生的胎儿多态性变异对其妊娠结局及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影响的具体机制及对应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样需要孕期检测超声的变化。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97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并分析IMPC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及COX法分析IMPC患者的预后。结果IMP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3%(97/3231);年龄为28~89岁,中位年龄是50岁;淋巴结转移率为72.2%(70/97),脉管侵犯率为40.2%(39/97);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3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组织学分级2级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8.9%比47.6%,χ^2=8.039,P=0.005)。不同分子分型的IMP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41,P=0.033);多因素分析证明,组织学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65,95%CI:0.053-0.517,P=0.002);随访结果显示,5年OS为92%。COX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分子分型、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Ki67指数等因素均不是影响OS的高危因素。结论IMPC是一种侵袭性高的乳腺癌,高淋巴结转移率可能与IMPC的分子分型及组织学分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