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近年胃癌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起有一定的作用。目的:研究TUG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TUG1与p27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3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4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其相应远端正常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TUG1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27、cyclinD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TUG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TUG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UG1mRNA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组织(6.18±0.19对5.09±0.16,P〈0.05),且其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P〈0.01)。胃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0.1709±0.0212对0.3087±0.0252,P〈0.01),cyclinD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0.3417±0.0271对0.2417±0.0173,P〈0.01),且p27蛋白表达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897,P〈0.01)。胃癌组织中TUG1表达与p27表达呈负相关(r=-0.730,P〈0.01),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r=0.809,P〈0.01)。TUG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TUG1低表达者(P〈0.05)。结论:长链非编码RNATUG1可能通过p27/cyclinD1途径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癌基因的作用,通过检测TUG1表达对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具有潜在的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CDX2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基因靶点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复发提供新的标记物。方法收集结直肠癌、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中Survivin蛋白、CDX2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蛋白表达在腺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及正常组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CDX2表达在腺癌组与低级别瘤变组、正常组之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组之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腺癌组与高级别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urvivin与CDX2的表达呈高度密切负相关(r=-0.64,P〈0.01)。结论Survivin蛋白、CDX2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两者有密切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基因靶点治疗、评估预后、判断复发提供新的手段。
简介: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是机体对缺氧适应性调节中的重要调控蛋白,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4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和4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MVD值,分析其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和VEGF的表达较异型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MVD值亦显著增高(P<0.01);且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HIF-1α、HIF-2α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结论:HIF-1α、HIF-2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HIF-1α、HIF-2α和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护理流程,护理组采用抢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比两组止血效果,记录两组止血时间、收缩压回升至90mmHg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呼吸道误吸发生率、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止血成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止血时间、收缩压回升至90mmHg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呼吸道误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抢救护理流程再造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中,可促进患者抢救效率提升,并减少护患矛盾,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开展运用。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的内科止血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内科止血的基础上再应用内镜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停止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对比止血成功机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对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周内再次出血1例,发生率为2.94%,对照组再次出血患者5例,发生率为16.67%,组间比较,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4.11%,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6.67%,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止血,相较于常规止血治疗,疗效显著,且内镜止血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简介:背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8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其血清水平与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严重程度及合并胰外脏器损伤方面存在相关性,但有关IL—18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uereacutepancreatitis,SAP)合并肺损伤中的作用却鲜有报道。目的观察IL-18在SAP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L—18在SAP合并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4%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诱发SAP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eathcontrol,HC)和SAP6h、12h、18h组。动态监测血清淀粉酶(AMS)、肺湿干重比率,留取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18在肺脏中的表达和定位,并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肺内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SAP组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肺湿干重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P各组胰腺和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随时间明显加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P组中IL-18在肺泡巨噬细胞胞浆中的表达较HC组明显增多。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SAP组各时间点IL-18表达明显升高,与HC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AP时肺组织中IL—18主要由肺巨噬细胞生成,IL-18可能在SAP合并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枳术宽中胶囊组)及对照组(多潘立酮+泌特),分别口服用药,疗程4周。用药前后分别进行FD临床症状评分、焦虑评分(HAMA评分)及抑郁评分(HAMD评分),用药期间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成本-效果比。结果两组治疗前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较本组用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用药后的FD临床症状评分、HAMA评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低于对照组。结论枳术宽中胶囊有效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状态FD患者,其症状改善较多潘立酮联合泌特更明显,费用较联合用药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在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沟通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沟通方式,实验组沟通中加以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比较两组一次沟通时间及一次沟通成功率、沟通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一次沟通时间(2.14±0.6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2±1.08)min(P<0.05);实验组一次沟通成功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沟通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低于沟通前(P<0.05),且实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沟通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实验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有效沟通、满足需求、住院安全感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出血量、出血时间分别为(454.23±15.38)ml及(27.52±3.51)h,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气管插管重症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非语言沟通宣教图册,能够缩短一次沟通时间,提高一次沟通成功率,减小患者因躁动、焦虑等引起的血压、心率升高,缓解患者出血情况,降低沟通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中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90例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予护理常规操作,干预组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率;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长、血压控制理想时间;护理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长、血压控制理想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相似,P>0.05;护理后干预组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效果好,可改善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减少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诊断直肠癌及其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纳人经结肠镜和临床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59例,均行EUS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以临床病理为“金标准”,EUS诊断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84.75%,1\期、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78%、83.33%、92.31%、66.67%,与临床病理病理T分期一致性较好(k=0.544);EUS诊断准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7.97%,队期、味期、N2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17%、81.48%、62.50%,与临床病理1^分期一致性较差(1<=0.305)。结论EUS评估肿瘤浸润深度的准确性较髙,且能够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较髙的应用价值。
简介:背景:30%~40%的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患者存在激素抵抗,面临转换药物拯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英夫利西单抗(IFX)可作为有效拯救治疗方案之一。目的:初步探讨IFX在我国ASUC拯救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6月—2016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以IFX作为拯救治疗方案的ASUC患者共10例,采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IFX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12、30周改良Mayo评分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IFX治疗第2周,有效率为90.0%(9/10),缓解率为20.0%(2/10),1例患者为原发性无应答;第12周有效率为90.0%(9/10),缓解率为30.0%(3/10);第30周2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失应答,有效率为71.4%(5/7),缓解率为28.6%(2/7)。7例患者完成38周的随访,共2例患者行结肠切除术。治疗开始后平均(9.6±7.0)个月,50.0%(5/10)的患者内镜下表现改善,其中1例达到黏膜愈合。IFX治疗过程中出现带状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各1例。结论:IFX拯救治疗对中国ASUC患者短期疗效显著,可降低结肠切除率,促进黏膜愈合,但继发性失应答率高。在IFX治疗过程中,需警惕病毒感染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四联疗法在儿童消化性溃疡合伴Hp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我院收治的儿童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儿3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给予观察组奥美拉唑四联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Hp阳性率及溃疡愈合情况,比较两组IL-7、TGF-β1、EGF、PGE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IL-7、TGF-β1低于对照组,EGF、PGE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效果确切,且用药安全性高,可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推荐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价值对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9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基础干预,实验组予舒适护理干预。比较效果及消化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液透析患者满意率、生理舒适水平、焦虑自评量表分数、SF-36简明健康量表评分、血液透析舒适程度、血液透析知识了解度、透析过程代谢紊乱、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出现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几率低于对照组,体现出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透析过程代谢紊乱、低血压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内镜止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7%,髙于对照组的78.0%(P<0.001)。研究组输血量(414.93±49.75)mL、止血时间(2.17±0.59)d、住院时间(6.23±0.5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Forrest各分级的治疗成功率均髙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技术在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输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了解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HGV/GBV-C相关抗原的分布状况,探讨HGV/GBV-C对肝脏的损害机制。方法以抗HGV/GBV-CNS5单克隆抗体或抗HCVNS3单克隆抗体为试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GV/GBV-C、HCV相关抗原表达。结果56例肝炎病肝组织中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率为26.79%(15/56);HCVNS3抗原表达阳性率为39.29%(22/56)。HGV/GBV-CNS5抗原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染色阳性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肝细胞中存在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其编码产物可能作为一种靶抗原,诱发免疫病理反应,免疫损伤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