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路径是近年来国家卫计委积极提倡的一种医疗模式。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将血液成分输与临床路径工作结合起来,推出了《慢性贫血红细胞输临床路径》和《血小板输临床路径》,旨在引入临床路径使临床医生按血液成分输的适应证用血、护理技术人员按统一的模式进行血液成分输操作,医护人员按规范的要求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治。

  • 标签: 贫血 红细胞输注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临床路径
  • 简介:目的:通过对ELISA检测项目临界值不确定度评定,探讨适合血站的ELISA检测项目的区设定方法。方法: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及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其他不确定度指南文件,采用A、B类评定方法对实验室酶免检测临界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在C.O取0.15时,临界值的不确定度为0.150±0.033,为临界值的22%。结论:本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对酶免检测临界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临界值 不确定度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检测血清中丙肝抗体(抗?HCV)区结果,减少漏诊误诊。方法:运用CMIA和ELISA对系列稀释的质控血清进行检测,绘制浓度响应曲线,评估2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用CMIA和ELISA检测A、B2组区样本,分析2种方法筛查的区样本结果。此外,对B组样本检测HCV-RNA,并作分析。结果:CMIA法较ELISA法有更高的灵敏度(t=2.36,P〈0.05);以ELISA法为对照组CMIA法为试验组检测A组区样本,2组阴阳性符合率为56.00%(42/7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P〈0.01)。以CMIA法为对照组ELISA法为试验组检测B组区样本,2组总符合率为33.33%(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1)。A组中ELISA法48.28%(28/58)的样本CMIA结果为无反应性;B组中CMIA法88.00%(22/25)的样本ELISA结果为无反应性,且其中27.27%(6/22)核酸检测为阳性。结论:CMIA的区设置为1.00-4.99,而ELISA的区设置为0.80-4.00,并对区范围的样本进行进一步复测,以有效减少假阳性率和漏诊率。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灰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区、弱阳性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3组,A组:ELISA检测HBsAg阴性(S/CO〈0.3)标本200例;B组:ELISA检测HBsAg区(0.7≤S/CO〈1)标本792例;C组:ELISA检测HBsAg弱反应性(1≤S/CO〈3)标本417例。结果:B组FQ-PCR复检21例(2.65%)HBV-DNA浓度〉100IU/ml;C组FQ-PCR复检20例(4.80%)HBV-RNA浓度〈100IU/ml;ELISA双试剂区HBV-DNAFQ-PCR阳性率高于单试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双试剂弱反应性HBV-DNAFQ-PCR阳性率与单试剂弱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HBsAg为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阳性标本漏检和误诊,这部分血样采用FQ-PCR检测可提高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浪费。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弱反应性 乙肝表面抗原 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效果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的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输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患者,男,44岁。于2007年5月13日入院,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23cm)和巨脾(脾肋间厚76cm、肋下长130mm)。5月14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压积33.2%,血小板16×10^9/L;凝血系列:凝血酶19.7s,凝血酶原活动度38%,

  • 标签: 血小板 巨脾
  • 简介:目的:了解并比较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82例患者分为输悬浮红细胞组(1450例)和输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组(1132例),输前测定Hb值,复查患者及献血者ABO和RH(D)血型并作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给每例患者进行血液学分析,检查Hb值,然后再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输手工分少自细胞红细胞效果好于普通悬浮红细胞,并且输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输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可以使输血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

  • 标签: 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输机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输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输次数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输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输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者输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疗效不同,发热、脾大、输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输疗效的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机采血小板 疗效
  • 简介:血小板输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长期反复输血液制品的患者,发生了血小板输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输无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HLA-I类抗体是最受临床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患者提供HLA相合的血小板供者是成功处理免疫性PTR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 Matchmaker分析技术 HLA半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