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长支架置入术longballoon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luslongstentimplantation,LBPTALS)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普通支架置入术(ordinaryballoon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lusordinarystentimplantation,OBPTAOS)对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股浅动脉狭窄单支病变的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4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LBPTALS,OBPTAOS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h、术后7d分别抽取患肢静脉血样,以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0)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非平衡法放射免疫测定血浆内皮素(ET-1)浓度。结果:两组患者靶病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PTALS组的手术时间、夹层数、置入支架数明显低于OBPTAOS组(P〈0.05)。LBPTALS组的球囊扩张次数明显少于OBPTAOS组(P〈0.01),LBPTALS组术后即刻、术后2h、术后7d的血清NO浓度、NOS活力高于OBPTAOS组(P〈0.05),血浆ET-1浓度低于OBPTAOS组(P〈0.05)。术后7d血清NO浓度、NOS活力开始恢复,但仍低于术前(P〈0.05)。术后7d血浆ET-1浓度开始恢复,但仍高于术前(P〈0.05)。结论:LBPTALS对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血清NO浓度、NOS活力、血浆ET-1浓度的影响,即对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的影响小于0BPTAOS,可能是前者减少内皮损伤所致。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在双联抗血小板组基础上联合冠心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支架再狭窄的总有效率(77.5%比95.2%)、心绞痛总有效率(80.0%比95.2%)、心电图总有效率(77.5%比92.9%)、中医症候总有效率(72.5%比90.5%)明显提高(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电图变化,降低心绞痛疼痛程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11年10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0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可以降低无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OR=0.24,95%CI:0.13~0.45,P<0.01),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MD=6.24,95%CI:4.33~8.16,P<0.01),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OR=0.23,95%CI:0.10~0.53,P<0.01)及病死率(OR=0.13,95%CI:0.02~0.75,P=0.02);但两组TIMI计帧数(MD=-5.63,95%CI:-11.65~0.33)、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替罗非班可对PCI术后冠脉无再流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但由于本文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有必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的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非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简介:目的探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进行治疗.依据研究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特点,选取行单导丝边支保护的60例边支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myocardialperfusion,TMP)血流分级等.结果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研究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98%(6/86)vs.31.75%(20/63)P<0.05];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可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血运重建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简介: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50)和替米沙坦组(n=50),替米沙坦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血清hs-CRP、MMP-9及AngⅡ水平,并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的率。结果常规治疗组及替米沙坦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压均呈现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hs-CRP、MMP-9的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但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两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0%)高于替米沙坦组(8.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稳定粥样斑块,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口服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对冠脉微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进行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6例,分别于PCI治疗前口服替格瑞洛片180mg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600mg,PCI治疗后口服替格瑞洛片90mg,每天3次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d,并于PCI治疗前、后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计数(correctedTIMIframecount,cTFC)和心肌blush分级(myocardialblushgrade,MBG)评价冠脉微血管功能。结果两组分别有28例和25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PCI治疗前cTF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MBG和cTF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合并血栓抽吸术为标准将患者进行亚组比较,结果表明血栓抽吸并不影响cTFC(P〉0.05);两组ST段缓解率分别为84.85%±23.16%和70.93%±33.6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治疗围术期口服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冠脉微血管功能不优于氯吡格雷,但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1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其中84例为CEA组;82例为CAS组。初级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卒中、死亡或心血管意外,或随访6个月内的同侧卒中或死亡;次级终点为与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或6个月内的重度再狭窄。结果CAS组有8例达到初级终点,累积发生率为9.8%;18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22.0%。CEA组有10例达到初级终点,发生率为11.9%;16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19.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0例,按NT-proBNP水平的四分位分为4组:Q1组75例(NT-proBNP〈450ng/L)、Q2组75例(NT-proBNP450~900ng/L)、Q3组75例(NT-proBNP901~1800ng/L)、Q4组75例(NT-proBNP〉1800ng/L)。PCI手术前后分别测NT-proBNP等。采用ROC曲线及logistic分析NT-proBNP与CIN的关系。结果Q1、Q2、Q3及Q4组发生CIN分别为3例(4.0%)、8例(10.7%)、12例(16.0%)和19例(25.3%),4组CI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组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vs4.0%vs6.7%vs14.7%,P=0.000)。NT-proBNP预测CIN的ROC曲线下面积0.701,其界值为1277.5ng/L时,预测CIN的敏感性为73.8%,特异性为62.8%;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NT-proBNP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5%CI:1.2~6.4,P=0.008)。结论术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行PCI后CIN密切相关,且是其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