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院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460例,根据CPR时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3组,A组210例,常规CPR时即盲插喉罩通气;B组40例。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内插管;C组210例,常规CPR时以球囊面罩装置通气,转送至急诊科再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延迟时间5~15min。结果:插管所需时间:A组10.4±7.5s;B组96±25.7s;C组52±27.5s;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一次插管成功率:A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成功率100%;B组插管1次成功28例,2次成功9例,3次以上3例,一次插管成功率70%;C组插管1次成功200例,2次成功10例。一次插管成功率95.2%;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苏成功率:A组复苏成功41例,成功率19.5%;B组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C组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3.8%;A组与B、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院前心肺复苏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具有操作快捷,可盲探插管且成功率高,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而早期气管插管需时长。一次插管成功率较低。不能提高CPR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诱发电位以及颅内压检测评估颅脑损伤预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sTBI患者共计9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颅内压(ICP)监测,入院后1周,病情稳定后进行动态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观察三种检测方法对患者预后评估的结果,以临床预后情况作为标准分别计算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检测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错误率。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以临床预后作为最终判定依据,根据动态脑电图+BAEP与动态脑电图+BAEP+ICP对预后的情况判定动态脑电图+BAE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错误率,结果发现三种检查方式联合检验得到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动态脑电图+BAEP联合检查结果,而错误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BAEP、ICP联合应用能够更准确的判断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肺复苏(CPR)中的疗效。方法:在103例心脏骤停患者中随机分为3组,标准肾上腺素组(A组)38例,血管加压素组(B组)34例,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组(C组)31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脑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复苏后心肌酶变化。结果:B组(44%)、C组(42%)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A组(16%),B组(38%)、C组(39%)24h存活率也明显高于A组(13%),C组出院存活率(23%)高于A组(8%)、B组(12%);脑复苏率3组无差异;B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复苏后心肌酶变化3组无差异。结论:在心肺复苏期间应用血管加压素比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还可提高出院存活率。
简介: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7月-2006年10月诊治的19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经过院前急救人院(院前急救组),88例未经任何处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伤后至入院的时间和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预后。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20.2±10.3)min,预后为良好28例(27.5%),中残34例(33.3%),重残22例(21.6%),植物状态4例(3.9%),死亡14例(13.7%);而对照组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时间为(60.4±14.5)min,预后为良好12例(13.6%),中残19例(21.6%),重残28例(31.8%),植物状态7例(8.0%),死亡22例(25.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为重型颅脑病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以满足研究药物对心肺复苏评价的需求.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28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kg;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ml/kg)麻醉;行气管切开、颈外动脉插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以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心脏停搏,观察窒息至心脏停搏的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行心肺复苏,研究各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气管夹闭前MAP为102.000±7.091mmHg;夹闭后平均动脉压升高峰值128.750±6.453mmHg,高峰出现时间1分47.500秒±10.351秒,MAP明显下降时间2分51.875秒±20.343秒,降至50mmHg时间3分48.125±33.374秒,5分钟时MAP27.125±12.495mmHg,7分钟时8.000±3.817mmHg,自主循环恢复25例,失败3例,成功率89%.结论:该模型具有满意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能够满足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配合水针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分层随机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方配合水针,对照组予兰索拉唑合吗丁啉口服,两组均治疗3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MTL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同药物干预4周,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1.58%,对照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67.57%,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T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配合水针与传统兰索拉唑配吗丁啉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浆MTL水平,且化浊解毒配水针组疗效优于兰索拉唑配吗丁啉组。
简介:目的:探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在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以实施全面规范培训五项急救技术前后的408例和624例院前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事故现场抢救情况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接到呼救电话到抵达事故现场所用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1.0±0.9)min、(10.4±1.3)min,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9&5.0,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4&2.45,P〈0.05)。结论:全面规范培训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可提高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好转率,减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