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护理中使用腕踝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实验组22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联合腕踝针的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护理中单纯使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二组患者的VAS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护理后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采用腕踝针疼痛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缓解患者疼痛,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治疗的并于术中、术后出现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排除初次手术前已经出现骨折的患者,共纳入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68±19)岁(34-93岁),初次置换病因: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置换时股骨假体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5例,其余8例病人为生物型假体。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包括7例有明确外伤史(不慎跌伤或车祸)、6例为翻修术中骨折。根据Vancouver分型,AG型3例,AL型1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2例。翻修时骨折固定方式:5例采用大粗隆再结合装置加钢缆固定,7例使用钢板钢缆固定,1例病人使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固定。在各类分型中,2例C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使用钢板钢缆固定骨折端,其余11例股骨假体均不稳定,仅1例使用骨水泥重新固定初次置换假体,余10例使用全涂层假体。通过Harris评分对患髋进行功能评价,X线或CT观察骨折愈合。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19)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1.1)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3.0(4.0,25.0)提高至末次87.0(82.3,93.3)分,(Z=-4.34,P〈0.05)。异体皮质骨板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显示与宿主骨融合,所有病人末次随访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结论根据不同分型选择相应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钢板钢缆组合有效提高了稳定性;对于骨量不足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异体皮质骨固定以增加患者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65岁以上的骨颈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进行1-3年的术后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总时间以及Harris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总时间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具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优良率达到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0%,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良好,手术风险较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中医穴位贴敷对预防髋关节骨折术后便秘的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本科室收治的78例髋关节骨折术为研究对象,分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贴敷,观察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便显效时间和排便有效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第7天、第14天便秘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中医穴位贴敷对预防髋关节骨折术后便秘具有积极意义,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便秘发生率,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可在未来临床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我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为课题研究对象。并以术后护理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均等分为常规组(39例,选用常规护理方案)与实验组(39例,在上一组基础上加用疼痛护理干预)。记录两种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标数据,分析疼痛护理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各时段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疼痛护理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可在尽快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的同时,加快康复康复进程,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至2023年间在某三甲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组和传统护理组,每组50例。早期康复护理组在术后即刻开始接受一系列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和心理支持等。传统护理组则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来评估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早期康复护理组在术后功能恢复、疼痛控制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表现优于传统护理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医院行THA治疗的19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HA后导致患者出现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 196例THA患者术后出现DVT 34例(17.3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体质量指数(BMI)>25kg/m 、合并糖尿病、全身麻醉、手术时间>1.5h、骨水泥型假体、术前D-二聚体(D-D)≥1.5mg/L是THA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THA后下肢DVT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DVT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螺旋臼假体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使用Zweyma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40例(43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6例(6髋),女34例(37髋),平均年龄47.6岁(22~70岁);单侧37例,双侧3例;Crowe分型:Ⅰ级6例,Ⅱ级24例,Ⅲ级10例,Ⅳ级3例。平均随访24.6个月,术前Harris评分最高61分,最低22分,平均43.5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基本消失,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1.2cm,2例术后出现股神经损伤症状,术后6个月症状基本消失,Harris评分最高97分,最低62分,平均85.3分。结论使用Zweymti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恢复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手术不需大块植骨和骨水泥,初期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3月间作为病例选择范围,选择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并实施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各39例。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提示观察组更为优异(P<0.05)。对比术后引流量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得到显著疗效,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予以推广实施。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治疗。方法2007年2月至2008年7月间收治的7例DDH患儿,女6例,男1例,年龄17~41个月(平均22.7个月)。1例患儿为初诊,其余患儿均经历过手法复位及支具或石膏固定后失败。2例患儿存在双髋DDH,1侧经前期治疗后复位可,故所有患儿均只处理单侧。所有患儿术前尝试手法复位,安全角度不理想后采用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术,术中探查发现所有患儿股骨头均脱出于髋臼,圆韧带及横韧带增生、肥大,盂唇肥厚,臼底充填纤维脂肪组织。术中清除圆韧带及臼底纤维脂肪组织,切除横韧带、成形盂唇。所有患儿经关节镜下清理后均顺利复位髋关节。外展支具固定部分负重行走半年。观察患儿术后CE角、申通氏线及有无脱位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结果所有患儿术后髋关节对合位置较好,术前CE角-108~14°,平均(-31.1±0.6)°;术后CE角10~16°,平均(13.8±0.7)°,申通氏线连续。随访11~25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脱位复发,CE角无明显变化,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结论对于部分保守治疗失败的患儿,髋关节内结构的异常阻碍其复位,从而影响髋臼及股骨近端发育是其重要原因。关节镜具有的微创优势,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对患儿的较大创伤,且可在镜下探查妨碍复位的因素并去除,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