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腰椎病患者实施数字X线摄影(DR)与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所选病例是2021年3月到2022年7月于我院诊查的腰椎病患者共计55例,为其实施DR和螺旋CT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DR对腰椎椎体骨质增生的检出率比螺旋CT高,而对于椎间小关节蜕变、许莫氏结节的检出率比螺旋CT低,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在诊断腰椎病中,使用DR和螺旋CT均具有较好的诊断结果,均有自身的优势,所以应该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足掌拉伸辅助器”在跟骨轴位X线拍摄中对于传统跟骨拍摄方法的成像质量优势,提高放射医学技师的X片拍摄水平。方法:选取我中心接收的50例跟骨病痛患者,时间分界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一组纳入25例,二组纳入25例,其中一组使用传统跟骨轴位拍片技术,二组使用“足掌拉伸辅助器”拍摄,对比二组患者X片质量差异,结果:第二组X片优良X片的比例更高,秩和检验(z=3.8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跟足轴位X片拍摄中“足掌拉伸辅助器”技术值得放射技师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在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中心进行乳腺钼靶X线健康体检的女性8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进行检查,统计各乳腺疾病的检出率,并比较20-40岁组与41-65岁组的发病率差异。结果本次的800例研究对象于普查中检出乳腺常见患者共有316例,检出概率是39.5%。乳腺增生症所占百分比是76.3%(241例),纤维腺瘤16.8%(53例),良性钙化4.7%(15例),乳腺囊肿1.3%(4例),乳腺癌0.9%(3例)。其中,20-40岁组的乳腺增生、良性钙化及乳腺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41-65岁组,而纤维腺瘤的发病率在20-40岁组较高。结论于乳腺疾病的普查过程中采取数字化乳腺相靶X线摄影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存在相对比较高的诊断价值,呈现出临床推广以及应用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码显微摄影系统技术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优势。方法在我校全日制大专口腔专业(共计239名同学,其中2003级47人、2004级63人、2005级129人)和本科(共计162名同学,其中2013级83人、2014级79人)学生中分别采用传统生物显微镜和显微镜摄影系统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比较。结果采用传统生物显微镜进行教学的大专班110名同学中能完成教学目标者88名(达标率80%)。采用显微镜摄影系统技术进行教学的大专口腔班129名同学中能完成教学目标者122名(达标率95%)(p<<0.05)。结论显微摄影系统技术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生物显微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经检查,结果显示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优于超声检查。结论采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与数字化摄影诊断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足踝部骨折并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数字化摄影诊断;实验组40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将两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足踝部骨折诊断情况、关节脱位诊断情况。结果实验组中3例为单发骨折,37例为多发骨折,足踝部骨折共检出115处;实验组足踝部骨折诊断结果与术后、出院诊断一致。对照组患者中单发骨折12例为单发骨折,28例多发骨折,足踝部骨折共检出68处,漏诊率为40.9%。对照组患者足踝部骨折总检出率(59.1%)明显低于实验组(10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关节脱位共检出17处,对照组关节脱位共检出11处,对照组漏诊率为35.3%;实验组关节脱位诊断结果与手术检出、出院诊断一致。对照组关节脱位检出率(64.7%)明显低于实验组(1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数字化摄影在足踝部骨折及关节脱位临床诊断中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足踝部外伤患者可结合临床体检或对2个相邻部位进行检查,降低DR漏诊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 对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应用于放射科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并探讨其推广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进行放射检查的68例患者,随机以对照组与研究组进行区分,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检查,研究组采用数字X线(DR)摄影检查,对两组患者摄影检查结果与检查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1级片数量占比(91.18%)远远大于对照组(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查满意度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可以取得更好的摄影效果,实现患者检查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在放射科检查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断层摄影(DBT)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乳腺结构扭曲的诊断效果。方法 搜集通过DBT+FFDM发现乳腺结构扭曲病变同时具备病理结果的100例病患的资料,剖析DBT以及FFDM两类检验方式对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良恶性判断以及病理结果。结果 DBT对伴肿块结构扭曲的诊断特异度为69.00%、阴性预测值为80.00%,明显优于FFDM的诊断特异度为28.60%、阴性预测值46.2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FFDM检查,DBT检查对乳腺结构扭曲病变具备突出的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乳腺癌患者实施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的可疑恶性乳腺疾病患者5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对其采取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诊断,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诊断的价值。结果 此次观察的50例患者中,共计52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有14个,恶性病灶有38个(乳腺癌)。良性病灶中包括:乳腺纤维囊性改变(3个)、囊肿并感染(4个)、纤维腺瘤(4个)、硬化性腺病(1个)、叶状肿瘤(1个)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瘤(1个);恶性病灶中包括:导管原位癌(19个)、浸润性导管癌(14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混合型癌(1个)、囊内乳头状癌(1个)以及黏液癌(1个);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诊断结果显示:此次观察的50例患者中,共检出37例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97.37%;其中导管原位癌共计检出18例,占比94.74%。结论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较高,诊断符合率较高,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比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摄影在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5-2024.5收治的80例疑似肠梗阻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效能。结果:经手术结果显示,73例患者确诊肠梗阻;多层螺旋CT69例阳性,腹部X线54例阳性,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94.52%,准确度为71.43%;腹部X线的诊断灵敏度为71.25%,特异度为73.97%,准确度为42.86%。结论: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能更佳,在诊断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探讨直接数字化 X线摄影系统 (DR)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选取同期 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直接数字化 X线摄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齿突与两侧块间距不等宽、齿突与枢椎棘突轴绀不重叠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两组在左右旋转环枢关系反常上无明显差异 (P > 0.05 ); 观察组前屈侧位片中成角位移和水平位移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 < 0.05 ),两组在侧位片中成角位移和水平位移无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直接数字化 X 线摄影系统检查是临床颈椎病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正位片和侧位片的拍摄,能够清晰反映有无骨质增生及 椎 间隙和椎间孔改变,并可观察颈椎曲度改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与钼靶X线摄影检测乳腺癌微小钙化的一致性,探讨影响超声检测乳腺癌微小钙化的影响因素。方法87例乳腺癌行超声及钼靶X线摄影检查,分析二者的乳腺病灶及微小钙化的特点,比较二者检测的一致性,分析超声检测微小钙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超声对病灶的显示率及诊断恶性的准确率均高于钼靶(χ^2=9.911,P=0.002)。二者在微小钙化的检出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652)。以钼靶显示微小钙化作为标准,超声检测微小钙化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3.3%,假阳性率16.7%,假阴性率为17.9%。钼靶上微小钙化的大小及密集程度影响其超声检测(P〈0.05)。结论超声较钼靶X线摄影能更敏感地检测及诊断乳腺恶性病变;超声能有效地检测乳腺癌微小钙化,但易受微小钙化的大小及密集程度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豌豆骨X线摄影特殊体位设计中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患者为30例,在2018年7月-2018年10月期间进行腕部CT检查,将上述参与研究的患者自由组合后分为两组,即青年组与老年组,分别对上述患者进行CT检查之后的重建并从腕部图像的结果中监测出医师(A、B)以及高级放射师(C)对于患者豌豆骨侧位所进行的最佳观察投影角度,之后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性进行统计,并对后期的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分析。结果经过临床研究后发现,2名医师与高级放射师在检测数据的结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都是24.42+3.43°作为豌豆骨侧位X线投影患者的最佳角度,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患者对于效果的满意度也较高。结论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于X线摄影体位设计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通过二维以及三维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检测,还能够完善X线摄影技术的实际临床作用,因此,该种技术适用于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