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收诊时间在2017年2月~2017年5月期间的符合实验研究标准的104名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52名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于对照组的52名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性的全身麻醉,对所有患者手术期间的身体情况进行密切的跟踪调查,详细记录相关实验数据,研究进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拔管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度评价等情况。实验结果实验组患者对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的满意度为9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6%。实验组患者手术完成后的准确拔管时间为(8.1+2.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1.0+3.8)min,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镇痛药物的实际使用量为(0.045+0.002)mg,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0.055+0.036)mg。两组患者之间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镇痛药物瑞芬太尼的使用量,缩短拔管时间,促进手术效率的提升,提高患者对于麻醉手术治疗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行深入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68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入院较早的患者定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入院较晚的患者定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为70.5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为8.82%,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实施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的患者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早期感染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入选我院收治于2020年8月10日/2022年6月30日(开始/结束)90例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患者行菌培养,根据菌培养结果分早期感染组、对照组,比对两组血清学检查结果差异。针对早期感染组予以抗感染治疗后观察血清学检查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1)早期感染组、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差异明显(P<0.05)。(2)早期感染组治疗后CRP、WBC、NEUT水平较之治疗前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诊治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早期感染上,可以通过分析患者CRP、WBC、NEUT实现,可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治疗的合理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医院骨科2014年4月—2016年5月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16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损伤均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且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7~74(44.1±17.4)岁;按AO/OTA分型,B2型2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4例,C3型4例.均采用微创切口结合腕关节镜辅助复位关节内外骨折、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腕骨间韧带、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等内固定,根据腕关节镜下关节面平整度及下尺桡关节面骨性匹配度等情况进行骨折复位调整、软骨清理及缺损处微骨折等处理.术后2周内观察创面愈合及患腕软组织情况;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愈合、腕骨间排列、下尺桡关节匹配、内固定情况等,并行腕关节疼痛VAS;术后12个月除观察上述指标外,还对患者的前臂旋转范围、握力及上肢功能(DASH)进行评估.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15~72(32.1±9.2)个月.术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均有效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腕骨间排列及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患腕关节无明显疼痛;其中1例患者背侧1枚克氏针松动部分退出于术后2.5个月取出,余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先前1例克氏针松动患者腕部出现轻中度疼痛,其握力及腕关节功能较对侧明显下降,影像学提示关节面局部塌陷呈创伤性关节炎改变;余15例患者患腕无明显疼痛,腕骨间排列及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影像学无骨关节炎表现,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良好,DASH上肢功能平均评分为(11.3±3.5)分.结论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表现为高暴力所致的关节面等骨结构合并一种或几种周围组织的严重损伤;采用腕关节镜辅
简介:目的介绍关节镜下缝线加强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方法,研究其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13例单纯P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维持胫骨中立位,增加PCL的紧张度。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比较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结果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最后随访时IKDC评分;A6例,B7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的(67.4±3.3)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的(92.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7,P〈0.01)。屈膝90°位KT-1000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从术前的(8.1±1.7)mm减少到最后随访时的(2.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0,P〈0.01)。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7.5±3.1)分,最后随访时为(95.8±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6,P〈0.01)。12例患者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1例较损伤前稍有降低。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固定治疗急性PCL中远部损伤,能取得良好效果;治疗陈旧性PCL部分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 析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行 关节镜下治疗的护理措施 。 方法:于 201 7 年 5 月 --201 8 年 12 月 ,选取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50 例,根据其 就诊单双号 分组 , 单号 25 例为控制组,双号 25 例为试验组 。 控制组应用常规护理,基于此试验组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个组别并发症率及满意率。 结果:两个组别并发症率及总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明显优于控制组( P<0.05 ),有统计学价值。 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行 关节镜下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显著,即可有效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且患者普遍满意,值得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