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及其在PSS贫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PSS合并贫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3例PSS贫血患者、4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和46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EPO水平,分析EPO与H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3组受检者EPO及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分别与PSS贫血组、IDA组比较EPO明显降低,H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贫血组较IDA组EPO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S贫血组及IDA组的Hb与EPO均呈明显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pss=-0.778,ppss<0.01;rIDA=-0.678,pIDA<0.01)。结论PSS贫血患者EPO水平相对缺乏,且其EPO分泌对贫血反应迟钝,EPO分泌不足可能是PSS合并贫血的发病机制之一,监测EPO对PSS合并贫血治疗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联合升白胺片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12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各41例,观察组采用复方阿胶浆联合升白胺片治疗,对照组1单纯采用复方阿胶浆治疗,对照组2单纯采用升白胺片治疗。3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白细胞的水平。结果3组治疗前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1、2个月白细胞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白细胞指标均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阿胶浆联合白细胞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较单用复方阿胶浆或升白安片长期疗效更好,作用更持久。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rhG-CSF进行140例恶性肿瘤化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0例恶性肿瘤化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140例,临床采用rhG-CSF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升白汤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为78.6%,且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回升至正常范围所用平均时间为(4.5±1.2),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G-CSF进行恶心肿瘤化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治疗,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患者白细胞回升正常所需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为在ITP治疗中估计激素敏感性提供依据。方法将66例新发患者分成巨核细胞增多组(A组,41例)和巨核细胞减少组(B组,25例),观察两组激素治疗有效率和起效时间。结果A组有效34例,无效7例,有效率82.9%,无效率17.1%,血小板升高平均时间,7.5天,中位时间8.5天。B组有效14例,无效11例,有效率56%,无效率44%,血小板升高平均时间11.7天,中位时间13.5天。结论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者较增多者对激素敏感性低,易出现耐药,早期需要联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注射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白细胞低于4.0*109/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利血生以及鲨肝醇进行治疗,实验组双足三里穴注射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62.8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以及利多卡因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显著效果,疗程短,且操作安全简单且价廉、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7细胞的百分率并初步阐明T细胞亚群、Th17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Th17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T细胞比率降低(P<0.05),CD8+T细胞、Th17细胞的百分率升高(P<0.05),CD3+T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由CD4+T细胞百分率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造成。ITP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0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50例,其中,27例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指征已经改善,作A组;23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其症状并无任何缓解,作B组,对2组入选对象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观察及对照。结果A组入选对象未成熟型网织红细胞指数为(0.43±0.10)%、网织红细胞计数为(3.14±0.12)%、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计数(1.24±0.51)%,B组分别是(0.22±0.10)%、(0.41±0.14)%、(0.10±0.04)%(P<0.05)。结论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中,网织红细胞参数属于检测患者临床有效性的关键性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诊断为肾性贫血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以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诊断为肾性贫血的6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后者在前者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8周时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Hb、Hct值。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的Hb、Hct值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Hb、Hct值都有所回升,但是观察组患者的Hb、Hct值回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80%。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不良反应少。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症患儿输注红细胞前后血浆leptin和血清cysc、β2-M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30例肾病综合症患儿进行了输注红细胞治疗前后血浆leptin和血清cysc、β2-M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儿作比较。结果肾病综合症患儿在输注红细胞前血浆leptin和血清cysc、β2-M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经输注红细胞3个月后与正常儿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leptin水平与cysc、β2-M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014,0.5928.p<0.01)结论检测肾病综合症患儿输注红细胞前后血浆leptin和血清cysc、β2-M水平的变化及临床观察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实施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于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实施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的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铁剂、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65例进行分组观察,针对常规组32例患者实施CHO细胞+铁剂治疗,针对治疗组33例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左卡尼汀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治疗后的红细胞比容、血红细胞水平、转铁蛋白饱和度及并发症缓解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给予CHO细胞、左卡尼汀加用蔗糖铁治疗的疗效显著,促进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EC-T方案治疗乳腺癌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C-T方案化疗,观察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120例乳腺癌患者EC-T方案化疗后52例(43.33%)发生严重性中性粒细胞减少(IV度),存在合并症患者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比例52.56%患者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比例70.73%较高(P<0.01);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表柔比星剂量较高(P<0.05)。结论EC-T方案治疗乳腺癌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剂量表柔比星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高危因素,临床应该要提高警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式1。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症状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观察组予以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3个月内,分别进行3次空腹抽血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红细胞计数(RBC),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同给药途径产生的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不同给药途径后,Hb、Hct、RBC指标均明显上升,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时,可以采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无论采用静脉注射还是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提高预后质量,但是相比而言,采用静脉注射更具有安全性,并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