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实验性心肌痛大鼠心肌和下丘脑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心肌痛组(M组)、电针组(E组),每组7只.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体重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方法观测心肌组织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blotting)分别检测大鼠心肌和下丘脑P2X3受体及β-肌动蛋白(β-actin)蛋白表达,比较各组P2X3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C组的体重增长较少,与N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M组、E组的体重增长较N组和C组显著降低(均P<0.01);E组的体重增加比M组的明显升高(P<0.01).M组、E组的行为学表现较N组和C组显著增加(均P<0.01);与M组相比,E组的行为学表现都明显下降(P<0.01).N组和C组的心肌细胞排列致密;M组可见严重的心肌细胞萎缩以及代偿性肥大和大面积的结缔组织增生现象;E组可见轻微的细胞肥大和结缔组织增生.M组心肌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N组、C组(均P<0.01);E组心肌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P<0.01),M组下丘脑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N组、C组(均P<0.01);E组下丘脑P2X3受体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M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可能对P2X3受体介导的心肌痛信息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电针“内关”镇痛的机制.

  • 标签: P2X3受体 心肌痛 内关
  • 简介:目的:观察背俞穴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水平及胰岛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埋线治疗组10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100例,疗程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ALT、AST)、血脂(CHOL、TG)、血清瘦、空腹血糖及胰岛、肝脏CT,并计算胰岛抵抗指数。结果: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由(98.2±31.3)U/L下降至(34.1±17.0)U/L、AST由(70.1±24.9)U/L降至(31.6±15.2)U/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LT、AST下降程度比较有明显疗效优势(P〈0.05);与此同时,治疗组治疗后CHOL下降至(5.3±0.6)mmol/L、TG亦下降为(1.8±0.5)mmol/L,与治疗前比较提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CHOL及TG变化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瘦及胰岛抵抗指数变化发现,穴位埋线治疗前后NAFLD患者血清瘦水平分别为(3.56±1.98)μg/mL和(1.60±0.90)μg/mL,胰岛抵抗指数分别为8.7±2.1和7.3±1.0,提示穴位埋线治疗可降低NAFLD患者血清瘦水平并显著改善胰岛抵抗状态(P〈0.05),其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俞穴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瘦水平,改善胰岛抵抗,增加肝细胞对胰岛的敏感性,从而调节血脂代谢,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

  • 标签: 穴位埋线(脾俞 肾俞 肝俞) 非酒精性脂肪肝 瘦素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四神片中补骨脂、异补骨脂及五味子醇甲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PLATLSILTMO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4%磷酸水溶液洗脱,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40℃。结果:补骨脂、异补骨脂、五味子醇甲进样量分别在2.501×10~2.501×10^-3、2.409×10^-4-2.409×10^-3、3.519×10^-4~3.519×10^-3mg/mL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均〉0.999);三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i00.9%(RSD=1.8%,n=9)、99.4%(RSD=1.5%,n=9)、100.3%(RSD=1.9%,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四神片中三种成分的含量。

  • 标签: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四神片 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 五味子醇甲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讨论治疗慢性胃炎 HP 感染时同时使用胃康灵和三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3 月在我院就诊的 106 例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机均分,实验组、对照组每组 53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三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则使用胃康方和三疗法同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HP 清除率、治疗有效率和血清胃泌指数。结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胃泌水平均提高, HP 清除效果良好,但 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的胃泌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 HP 清除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68 % 和 90.57 % ,上述数据 均高于对照组的 79.24 % 和 83.0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使用两种方法治疗慢性胃炎 HP感染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但联合治疗的 HP清除率和治疗有效率更高,改善血清胃泌水平的效果更好,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慢性胃炎 三联疗法 胃康方
  • 简介:[目的]观察新三疗法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抑郁、焦虑的疗效。[方法]9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新三疗法(包括电针、神经肌肉电刺激、艾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评分、HAMD评分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对焦虑抑郁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新三疗法能显著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能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 标签: 新三联疗法 卒中 吞咽障碍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明确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证候、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四诊信息,联合应用有监督及无监督统计学方法,对恶性转化过程中非萎缩性胃炎(CNAG)、萎缩性胃炎(CAG)见腺体减少、CAG见肠上皮化生、CAG见上皮内瘤变、原发性胃癌5个阶段的证候、证进行判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在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整体存在"虚实夹杂、由实至虚"的证候演变规律,而在CAG阶段,呈现从虚实夹杂实证偏多,到虚实夹杂虚证偏多,再到虚实夹杂实证偏多的证候演变趋势;结合证候要素的变化,气滞、热、湿、阴虚、气虚、阳虚、血虚、血瘀、痰均贯穿从CNAG到原发性胃癌发展始终,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呈现气滞、热(实)→气滞、气虚→阳虚、气虚→气滞、热(虚)→血瘀、气虚的变化趋势。结论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中具有虚实转化的证候、证演变过程,其关键病理阶段为肠上皮化生,在临床进行有效的干预,实现既病防变,是阻断、逆转慢性胃炎恶性转化过程的可行途径。

  • 标签: 慢性胃炎 恶性转化 证候 证素 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