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CT与核磁共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CT诊断,观察组行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T诊断的准确率,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对血肿厚度情况的判断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比较,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较CT诊断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CT;核磁共振;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因为病情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后果不同,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快速的对患者的病情有个准确的判断,对及时诊治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都有重要的意义。CT与核磁共振是常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两大诊断方式,为了更好的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本文就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具体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为(40.15±7.59)岁,病程10min~12h,平均病程(4.98±0.45)h,其中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12例,脑挫损伤4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41.25±7.68)岁,病程15min~12h,平均病程(4.97±0.43)h,其中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13例,脑挫损伤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行CT检查用GE的CT机对患者行全身螺旋的CT轴位扫描,检查数据为100mm的层距,10mm的层厚,11层扫描层数,部分患者可采用4mm薄层扫描;观察组行核磁共振检查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仪器参数为层间隔为2.1mm,层厚为7mm,矩阵为320×256,视野为23×26cm。行横轴、矢状位的扫查,横轴扫查序列为T1WI/SE、T2WI/TSE、T2WI/TIR,矢状为T1WI/SE1。1.3观察指标(1)两种检查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2)两种检查方式对血肿厚度的诊断效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急性颅脑损伤诊断准确率比较对照组患者经CT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8例,准确率为88.89%;硬膜下血肿12例,准确率80.00%;脑内血肿9例,准确率75.00%,脑挫损伤3例,准确率为60.00%,总准确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硬膜外血肿10例,准确率为100.00%;硬膜下血肿11例,准确率91.67%.00%;脑内血肿12例,准确率92.31%,脑挫损伤5例,准确率为100.00%,总准确率为95.00%。经比较,观察组行核磁共振检查较对照组行CT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对血肿厚度情况的诊断效果比较对照组患者经病理证实,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8例、12例、15例、5例,经CT确诊的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7例、10例、12例、2例,检出率为77.50%;观察组患者经病理证实,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7例、13例、18例、2例,经核磁共振确诊的血肿厚度<1.5mm、1.5~5.0mm、5.1~8.0mm、>8.0mm的患者分别为6例、13例、17例、2例,检出率为95.00%。经比较,核磁共振诊断较CT诊断对血肿厚度情况的检出率较高,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造成急性颅脑损伤的原因有多种,如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物体重击等,这些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头部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脑膜、脑组织、颅骨以及脑血管损伤、变形等,而继发性的颅脑损伤患者多出现脑血肿、脑充血或是颅内压增高等症状,甚至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临床研究认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时间以及对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判断,因此确诊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CT检查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X线束、γ射线、超声波,与探测器一同围绕在人体某部位作连续的断面扫描,具有安全方便、图像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CT技术的限制,容易出现漏诊。而核磁共振成像是作为最新医学影像新技术,具有损害小、准确率高、图像对比度高等优点,对脑、甲状腺、肝、胆等部位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有研究认为其对确定颅脑损伤的具体位置以及对血肿厚度的判断有着明显的优势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准确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CT诊断准确率(80.00%),且观察组核磁共振对血肿厚度情况的诊断效果(95.00%)也高于对照组的CT诊断效果(7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CT与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经比较,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王蕴丹.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28)123+125.2喻建军,樊勤莲.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7)208.
简介:【摘 要】本文从明清时期(1368—1911)中西方传染病的发展不同为切入点,从传染病病因、传染病的概述、传染病的防治及政府的关注、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来研究该时期中西方传染病发展的异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封建大一统的最后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传染病的发展及预防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同时期的“西方”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巴拉塞尔萨斯的医学革命和英国中央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西方主要国家的封建专制统治逐渐腐朽,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强大,资产阶级统治逐渐确立,西医的传染病预防也逐渐进入鼎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Epley手法复位和 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在 耳石症治疗中 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 耳石症患者 96 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 Epley手法复位,观察组采用 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 48 名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的有 29 人,有效的有 17 人,总的治疗有效率为 95.74% ;对照组患者中,有 25 人经治疗后痊愈,有 19 人治疗效果显著,总的治疗有效率为 80.85 %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手法复位是耳石症 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Epley手法复位和 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作为两种常用的复位方式,它们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梅毒患者在治疗前后主要血液指标分析结果比较,提高人们对梅毒的科学认识。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梅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苄星青霉素对患者进行注射,每周1次,持续3~5周,然后采血,用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对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的主要血液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梅毒患者在治疗前后主要血液指标有着明显的变化,血清滴度下降48例,总体下降率为40%,治疗前的TPPAGMT比例为1396,治疗后比例达到了13.25,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的血液指标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患者在接受青霉素治疗后血液指标有着显著提升,对梅毒的控制与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肿瘤住院患者的家庭结构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并从家庭因素的角度来促进和改善肿瘤住院患者的焦虑情绪。方法根据家庭结构类型不同分三类联合家庭,核心家庭,单身家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三种家庭结构类型肿瘤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以单身家庭为最差。SCL-90中抑郁、焦虑、恐怖、人际关系诸因子分单身家庭肿瘤住院患者显著高于联合家庭、核心家庭组(F=3.18-6.24,P<0.05),单身家庭肿瘤住院患者获得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与联合家庭、核心家庭组相比显著减少(F=3.20-18.58,P<0.05)。结论家庭结构与肿瘤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单身家庭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均显著差于联合家庭、核心家庭者。提示在肿瘤住院患者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家庭结构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制订不同的干预措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本院收治成人癫痫患者共87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3月),实施对比性治疗研究,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分别予以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结果:(1)临床效果:治疗前患者癫痫症状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后,观察组癫痫症状评分、症状发作频次及单次症状持续时间均下降,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效率、安全性: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症发作频次及症状持续时间,且安全性显著,具备临床治疗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