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对汶川地震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L≥5.0级的强余震活动空间上存在明显空段,强余震围绕该空段有反复迁移发生特征。基于上述现象,作者从地震地质和经纬方向余震迁移的角度上做了一些研究,较为定量地为震区预测发震地点提供了简单依据。

  • 标签: 汶川地震序列 地震空段 强余震迁移
  • 简介:简要介绍了山东邹城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系统,分析总结了其观测数据的日变化特征,并对一些引起数据变化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地电场 日变化 干扰因素 邹城地震台
  • 简介:本文以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M≥3.5级以上地震目录为基础数据,对该目录做了余震删除、时间完整性分析以及时间统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M≥3.5级地震完整记录起始时间为1977年;M≥5.0级地震完整记录起始时间为1945年;M≥6.0级地震完整记录起始时间为1900年.删除余震后,蒙古国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基本平稳,时间统计分布特征符合泊松分布.并且在删除余震后,蒙古国地震活动仍有6年左右的丛集周期.

  • 标签: 蒙古国 地震目录 完整性分析 余震删除 时间特征
  • 简介:针对苏通引桥建设的实际背景和软弱地基的特点,利用二维有限元整体分析法,对其场地进行了地震反应数值分析。采用等效线性化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性质,研究了基岩在一致输入及采用不同行波输入下的场地地震反应特点。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行波速度和行波输入方向,对地表加速度以及相对位移的峰值和相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重要结构来说进行多点地震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确定结构的地震动输入模式。

  • 标签: 苏通引桥 地震反应 软弱地基 多点地震输入
  • 简介:本文利用“八·五”短临预报的地震学攻关成果来分析福建地区的几个震例,检验其在福建地区的适用情况。

  • 标签: 短临预报 非线性科学 前震序列
  • 简介:2017年9月23日16时29分在朝鲜丰溪里核试验场发生3.4级地震。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对该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分析认为:该事件不是一次简单的单独过程,虽然事件开始时发生爆破,但事件主体是由断层错动产生的天然地震。这次事件是爆破和天然地震相继发生的复合型事件。

  • 标签: 朝鲜 核试验 爆破 断层错动
  • 简介:2001年7月18日起,永安井水位出现了持续的大幅度上升的变化过程。经调查落实,这是由于该井附近的另一口并多年来的开采后,于2001年7月18日突然停止抽水,而使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造成地下水大幅度上升。这对研究临近并抽水对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的水位动态影响提供了实例,对区分深井地下水前兆异常与抽水干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水位 多年动态 抽水影响
  • 简介:本文基于可信概率水准的破坏性强震作用,针对小湾高拱坝进行了考虑坝体材料非线性的拱坝地震反应分析。在分析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无约束域地震能量辐射效应和近域地基材料非均匀性的影响。为了实现非线性条件下的静、动力组合分析,利用显式有限元结合修正的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开放系统时域静、动力统一分析方法进行了求解,对在自重作用下的初始静力解计算采用了动力松弛技术。

  • 标签: 混凝土拱坝 坝体材料非线性 能量辐射效应 地震反应
  • 简介: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活动极大年磁暴多,太阳活动极小年磁暴少。现太阳黑子数处于低谷转斩段,2011年后将增强,磁暴活动也会有所增强。跟踪磁暴活动,关注磁暴发生的频次及磁暴周期的由弱转强,对预测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的来临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磁暴周期 磁暴频次 太阳黑子数 云南强震活跃期及平静期
  • 简介: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本文处理了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捕获的60余组主震三分量强震动记录,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长轴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布.通过与中国西部常用衰减关系的对比,发现各模型的预测值均不同程度高估了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观测值.最后以水平向峰值加速度较大的三个典型台站为例,详细调查了附近建筑的破坏情况,结合宏观烈度分布结果,分析了地震动特征与震害的相关性.

  • 标签: 鲁甸地震 强震动记录 谱烈度 衰减关系 震害调查
  • 简介:共和2号观测井距共和县恰卜恰镇以南6.7km处的上塔迈村,海拔高程为2678m,成井时间为1975年10月,井深为194.35m,含水层厚度7.90、7.60+8.5m,年正常温度为25℃,涌水量为8.7L/s。由于成孔时间长,特别是近年来共和地区干旱少雨,在该井1km范围内又打了几口抽水机井,在农田灌溉旺季大量抽水,目前实际涌水量仅2.OL/s。该井系裂隙发育(破碎)带构成地下水储存间及运移通道,主要含水层第三系,所以该井具有良好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水井周围环境较为安静,加之该井孔封系条件好,含水层埋藏深。

  • 标签: 水氡仪 水氡异常 异常分析
  • 简介:龙岩地震台核旋观测室始建于1984年,1985年2月开始使用。室内建有三个仪器墩。长期来,探头一直放在最西边的墩上进行观测。1998年龙岩台核旋观测仪故障停测后,1999年12月新购回G-856核旋观测仪,并于2000年1月开始正式观测。由于使用G-856核旋观测仪观测以来,H分量一直不稳定,Z分量测值也经常出现不稳定值,后改将探头放在中间墩上,观测结果Z分量测值稳定,而H分量测值仍不稳。从2000年7月5日开始,进行加密观测,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有仪器老化与不配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磁场梯度 核旋观测
  • 简介: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关中垂直形变及陕西地区地倾斜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跨断层垂直形变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南大同、大塬、涧峪口、清河口、口镇等场地的垂直形变出现了明显的趋势转折、加速变化。汉中、宝鸡、乾县、西安台的地倾斜潮汐因子γ存在3个月左右异常变化。

  • 标签: 汶川地震 垂直形变 潮汐因子γ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察尔汗盐湖地区裹体碎石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认为复合地基试验中堆载反力梁装置及正确布设基准梁对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裹体碎石桩 复合地基 压重平台 基准梁
  • 简介:本文论述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对中国地震大趋势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作者认为,这次地震应属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它可能标志着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7级以上地震从本世纪以来第五活动期(起始于1988年)的相对平静时段转入活跃时段并可能步入高潮。它打破了近十年来中国大陆7级地震只分布于青藏块体的格局,但并不意味着本期主体活动区(青藏块体及边邻)的改变;同时,这次地震标志着东南沿海地区进入新的地震活跃幕;台湾地区7级地震活动也将增强。

  • 标签: 台湾海峡 强震 地震大形势 中国大陆
  • 简介:对银川台所使用的SQ-70型石英摆倾斜仪的格值变化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一年中该台南北向格值平均变化0.160×10^-3″/mm,东西向格值平均变化0.133×10^-3″/mm,2个测向的格值变化与其倾斜量、洞体室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还将格值变化对γ值的影响作了分析

  • 标签: 格值变化 倾斜仪 洞体温度 相关系数 γ因子
  • 简介: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后作者深入地震重灾区开展了震害现场调查工作。利用现场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极震区北川县城区的震害现象,发现山坡和河岸滑坡、断层地表破裂以及柔底层结构底层破坏所导致的结构严重破坏和倒塌是城区的主要震害现象,同时看到仍然有一些砌体结构建筑震害较轻,处于轻微或中等破坏,甚至基本完好状态。这些震害现象展示了山区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复杂性。

  • 标签: 汶川地震 震害调查 地震滑坡 柔底层结构 极震区
  • 简介:对口镇-关山断裂带各跨断层测段高差变化、站差分析、速率变化及其合成作了分析探讨,同时还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并对三原井水位和跨断层垂直形变作相关分析,研究探讨了该断层异常活动特征及其映震关系。

  • 标签: 口镇-关山断裂带 垂直形变 形变异常 小波转换
  • 简介:本文利用GPS观测的1999-2007年汶川震前3期地表变形数据和2008年汶川同震地表变形数据,结合地震位错理论,通过高斯变换和坐标旋转建立断层模型,运用遗传算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断层震前3期和同震滑动参数。结果表明龙门山断层震前3期平均走滑位移为-5.39mm,倾向位移为2.66mm,与同震断层滑移相比较,发现震前断层的滑移趋势与同震断层滑移一致,均为逆冲兼右旋的挤压运动。比较震前3期逆冲方向的滑移量,发现逆冲滑移有加速的现象。并根据震前和同震的断层滑动量估算了汶川地震复发周期。

  • 标签: GPS 断层滑移 震前 同震 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