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朱石麟电影是独树一帜并最具民族特性的中国电影之一.在他编剧、导演和编导的一系列早期影片里,大都能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内在心理出发,在情感与理智相互冲突的叙事格局中,在悲剧与喜剧相互调和的情绪总谱下,将独出心裁的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联结在一起.通过苦心经营、独辟蹊径的电影创作,朱石麟成功地表达着正在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强力摧败得奄奄一息的家庭价值观,并在对西方思潮的适度接纳和中国文化的深情回望中建立起一种不无理想主义色彩的国族认同.尽管从本质上分析,朱石麟电影里的伦理精神面临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文化困境,但仍以其特有的家国叙事和影音魅力征服了不止一代中国观众的心灵,并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史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简介: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解读恐怖电影带来了新的理论导向。本文重读1937年的《夜半歌声》,讨论在再现与政治的反映论之外,充满感官刺激的恐怖电影如何从无意识层面与意识形态勾连。通过分析电影的恐怖元素如何充当文本潜在的意识形态缝合节点——包括“双生”主体的替换、无源头的声音以及疯女人的凝视,试图指出《夜半歌声》在生成诡异的同时,亦将文本中的恐惧、焦虑以及欲望转化为一种关于革命的超我指令以及言说历史的责任感。
简介: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一个很个人化的故事。作为一部以色列影片,《遗留的时间》跨越了自1948年到现在60多年的时间,是以色列阿裔导演伊利亚·苏雷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半自传体电影。影片根据导演的回忆及父亲的日记改编,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以色列在过去
简介:我国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等都曾先后改编为电视剧,现在,《三国演义》也登上了荧屏,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正是通过这些名著的人物故事,广大观众熟悉了古代人物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思维方法。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承下来。这些古典名著长期以来不断成为戏剧、电影、电视再创作的文本和源泉也就不足为奇。改编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诠释和解读。每个读过古典名著的人都会在自己的想象中构筑起一个形象世界和价值参照体系,这便成为对一种新的诠释和解读方法的抗逆,在接受心理上产生障碍。因此,改编作品往往遭到各种非难与指责,费力而不讨好,这是正常的现象。理解和接受一部新的改编作品也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唯一可怕的是毫无反响。观众的冷漠才是彻底失败的表征。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引起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表明它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思考,人们希望它拍摄得更完美,更少一些遗憾。因此,本刊决定把各种意见征集起来,引起争论,以便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三国演义》的要点在于谋略,它集中地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智慧与思想方法,古代人的战略、策略、怎样分析处理事物和人际关系,涉及到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