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历时并不太久,但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于是,在临近十年的关键时刻,中央根据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部署,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高要求。“现代”二字的定位,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有要素全都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命题。如何构建现代文化馆成为全国各文化馆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创建“实体文化馆、流动文化馆、数字文化馆”三位一体的文化馆,成为传统型文化馆向现代型文化馆更新升级的基本路径,其中,“数字化文化馆”无疑是最具现代意义的文化模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没有数字化信息技术支持的文化馆,是不能称之为现代型文化馆的。鉴于“数字文化馆”在现代文化馆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建设好数字化文化馆,势必成为文化事业的主管机构以及文化工作者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
简介:<正>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国的文学史、文艺史,为不断变革及创新之历史。其间虽有迟滞,有曲折,其总趋势则是向前的。中国电影,自初迄今,亦然。为何要讲此题?因对电影创新有不同意见,对待民族文化、文艺传统有不同意见,对电影创新与民族的传统之关系有不同意见。近十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实行比以往好得多。艺术和学术问题上的“舆论一律”、“一锤定音”只能窒息创造的生机。以往为此吃亏甚多,应铭记不忘。但混乱的思想也造成混乱的行动。所以经过讨论、争鸣,在主要原则问题上取得大体一致的看法,有利于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新的艺术实践总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意见的一致是相对的,意见的不一致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我们的口号:“求大同而存小异”。这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