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就钢琴协奏曲协奏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问题展开探讨。重点聚焦在:1.两种既有协奏模式的制约性与局限性;2.新型协奏模式(双排键电子琴协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通过分析、比较、阐释和论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双排键电子琴的交响化音效及其相关功能,为钢琴协奏曲的专业教学、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等提供一种新型的协奏模式,将会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并有利于学科艺术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简介:<正>(五)复合呈示在小型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中,主题旋律在单一的曲式部分(特别是在曲式的第一部分)中呈示时,往往表现出一些特点。我们将其称之为单一曲式部分中的复合呈示手法。但这时整首乐曲并不因而形成复合曲式。我们常可看到,某一曲式部分所包括的主题陈述结构内容十分复杂,情感内容转换和变化也很显著。这是因为在这一曲式部分里,不仅包括负担表现主要形象内容的基本陈述结构,而且还有紧密围绕这一主要形象内容、起着直接铺垫、渲染作用的各种附加陈述结构。这些结构主要包括补充陈述,转(折)衬(托),小结束和过渡句。附加陈述结构经常在这一部分再现时被省略或简化,或与乐曲总结尾部溶合起来,造成乐曲在再现时简洁、紧凑、概括的艺术效果,特别在为了保持再现时所获得的情绪,或者为使乐曲的结束走向高潮时更是如此。
简介:“五声性半音化”的实践与探索,对于研究中国作曲家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曲家及理论家在对于西方音乐“半音化演进”方面做过大量的探索和系统的研究,“五声性半音化”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中被频繁地使用,但大量的创作实践大都被理论家们总结为变音和弦、多调重叠以及五声性十二音序列等的使用方法,并没有从“半音化”的角度说明它们的规律,致使一直以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对中国音乐中五声调式的半音使用以及作曲家创作技法中“半音化”使用的分析,结合理论家们的总结,做一个初步探索及总结。
简介:1.2015年9月11日,德国汉堡音乐戏剧大学声乐艺术指导RamintaLampsatis教授在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办的声乐大师班上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