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翻译理论,以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本为例,结合笔者三年间所做的受众调查中发现的典型译例,从文本类型、目的三法则角度探讨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外翻译策略,指出功能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工作。本文认为,为提高对外传播效果,(1)译者应判断文本类型并有采取相应翻译方法;(2)应在忠诚于翻译发起者和译文受众的前提下确定翻译目的;(3)译者可以并应当在取得翻译发起人认可的前提下,针对译文受众的需求进行摘译、编译、改写。

  • 标签: 功能翻译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中译日 受众接受
  • 简介:概念整合理论由认知映现理论发展而来,语法整合是通过输入空间的选择性投射形成整合结构,整合结构可能具有输入空间中不具备的结构。在日语中,认识情态多作为结句出现在句末,但因为其语义强调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认识情态在一定条件也可以介入名词性从句。在认识情态与名词性从句中的整合过程中,有些情态的原有语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成为认识情态与名词性从句的整合特征。

  • 标签: 概念整合 整合特征 认识情态 名词性从句
  • 简介:国家形象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刚刚兴起,但在传播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尝试在语言学领域对国家形象进行理论建构,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俄罗斯媒体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40余篇报道和评论进行分析,进而描述俄罗斯媒体在该主题下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中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本研究能够深入理解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对中国自身构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响应程度,同时能够对语言学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
  • 简介:日语词汇中含有大量的佛教词语,既有经汉语翻译佛典之后传入日本的,也有自身创造出来的,在现代日语词汇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佛教词汇对中日两国文字的影响入手,对"盂兰盆"一词的文化渊源及其词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考察,旨在探索佛教词汇在日本的流布、吸收、衍变及其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揭示出隐藏在文化受容与衍变背后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 标签: 佛教 日语词汇 盂兰盆 内涵与外延
  • 简介:「N1+あふれる+N2」结构是日语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语言表现形式。本文认知语义学角度,以共时层面考察日语「N1+あふれる+N2」结构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阐述在这一结构中动词「あふれる」语义发生功能类转的特点,即由表现动词典型情状的事件范畴转变为与形容词功能类似的属性范畴,句法功能也由陈述描写性功能向属性定性功能转变,即“事件→状态→属性”的语义演变过程。通过对「N1+あふれる+N2」语义的规约性、类转及其外在形式的融合等词汇化要素的检验,论证了「N1+あふれる+N2」具有词汇化倾向。

  • 标签: 共时 N1+あふれる+N2 词汇化 事件 属性
  • 简介:本文以山西乔家大院公示语日译误译为例,用功能翻译理论解析了其错误的原因,并对其改正的办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景区的公示语翻译应根据公示语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部分指示型提示型以及限制型强制型公示语翻译应遵从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原则;部分指示型提示型公示语以及简介型公示语翻译应遵从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源语文化为辅的翻译原则。

  • 标签: 乔家大院 景点公示语 功能翻译理论 规范化
  • 简介:近代以来,伴随着清日建交,新兴的中国驻日本外交官群体开始对中日诗歌交流史产生影响,并由何如璋、黎庶昌、汪凤藻三代驻日公使构成历史线索。民国时期,以中国外交官为核心的中日诗歌交流围绕驻日公使汪荣宝展开。他沿着前辈的轨迹,为中日诗歌交流作出努力与贡献。民国时期中日诗歌交流出现新的形式与新的变化,其中尤以中日诗刊的遥相互动为主要特征。中日两国关系虽然日渐紧张,诗歌交流却仍能在政治的干扰勉力支撑,为日本汉诗史延续最后一道"霞光"。

  • 标签: 驻日公使 日本汉诗 汪荣宝
  • 简介:本文针对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历次施政演讲中关于朝鲜主题的政治话语文本进行归纳整理。运用语篇一历史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安倍在施政演讲文本中涉及的主题、使用的语言手段和话语策略。用以揭示安倍借助政治话语进行阐释与传播意识形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安倍在历次施政演讲中运用了所指策略和辩论策略,为争取国内民众对其政策的支持进而营造自身“敢作敢为”的政治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日朝关系 安倍晋三 施政演讲
  • 简介:随着中日间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化,市场对掌握商务日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尽管商务日语教育经过长久探索,在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理论方法的探索上,都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忽视商务礼仪教育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商务礼仪的角度入手,探索其在商务日语教育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在案例教学法指导,根据基于案例主题的问卷调查更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对"客户拜访"场景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描述,对该教学法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持久性等优势进行定量分析。

  • 标签: 案例教学法 商务日语 商务礼仪1
  • 简介:本文运用语序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以汉语"在+NP"及其韩语对应形式为中心,对汉韩语介词相关语序、选择动因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说明。本文认为类型学关注的介词相关语序中,汉韩二语在介词短语内部都基本保持了与各自语言基本语序的和谐,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但在句法层次上,韩语受限于动词强制居尾的句法结构特点,在距离象似原则的支配,与VP形成和谐组配;而句法化程度较低的汉语则因为距离象似与时间象似性原则的竞争与妥协,以及介词语法化、动补结构发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大量派生介词框式结构,介词短语语序也呈现比韩语复杂的局面。

  • 标签: 类型学 汉语介词 韩语副词格助词 “在+NP” 语序 选择动因
  • 简介: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
  • 简介:语言本身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语言为媒介产生的话语具有建构功能,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直接产生影响。北京奥运会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金人类共享的文明盛会发生在国内社会及国际范围双重语境之下。在奥运会筹办、火炬传递、开幕式至闭幕式全过程中世界各国给予高度关注.其中不乏反对声音。对于中国而言。厘清他国对本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是国家形象话语博弈中制胜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俄罗斯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作为语料。采用话语分析方法探究俄罗斯语境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和建构,并与本国对国家形象的定位作对比,辨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未来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俄罗斯语境 国家形象 北京奥运会 话语分析
  • 简介:基础日语阶段的教学理念正逐步从语言知识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向重视跨文化交际活动等实际应用的方向转换。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资源、过程以及效果优化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日语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及国内基础日语教学阶段中跨文化交际教育不足的原因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初级日语》(第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教学实践为例,重点通过教材配套课件的设计理念、课件内容等相关问题的介绍,探讨多媒体环境以跨文化交际为引领的基础日语课程设计。

  • 标签: 多媒体 跨文化交际 基础日语 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