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眼眶骨折修复手术3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爆裂性骨折29例,眶颧颌骨折10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解剖复位、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程度等。结果随访期间,未出现视神经损伤或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检查骨折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术后6个月复视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Z=-3.64,P<0.001);眼球运动障碍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Z=-3.31,P=0.001)。双眼球凹陷差值由术前2.50(2.00,3.00)mm降低至术后1周的0.00(0.00,1.00)mm(Z=-6.09,P<0.001);双侧眼眶容积差值由术前(2.31±0.63)mm3降低至术后1周(0.47±0.38)mm3(t=16.82,P<0.001);10例眶颧颌骨折患者眶区对称度差值由术前(8.72±1.05)mm降低至术后1周的(1.20±0.49)mm(t=23.39,P<0.001)。结论3D打印联合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眼眶骨折的整复手术中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语言描述、图片展示、临床见习为主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断发展的三维(three dimension,3D)打印、3D虚拟模型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逐渐显露出独特优势。以上技术具有立体性、真实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还原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操作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3D打印、3D虚拟模型及AR和MR技术作为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代表,对医学教育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本团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经验,对以上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展望。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剖析,通过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系统、信息网站、交互平台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提高企业项目信息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简介:摘要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的精准治疗优势在骨肿瘤外科领域得到充分展现,可以帮助术者完善术前计划,使肿瘤局部精准切除更具可行性,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同时有助于精准实施骨结构重建,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肢体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在骨肿瘤外科的应用历程,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旨在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CT扫描尺骨冠状突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结合计算机模型设计软件设计尺骨冠状突解剖钢板。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2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中心行肘关节(肘关节无明显解剖变异且无骨折、无肘关节手术史)的102例志愿者CT扫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50例。运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以及Mimics Medical 21.0软件将肘关节CT数据图像化表达后并运用软件测量尺骨冠状突尖与尺骨粗隆夹角、尺骨冠状突1/2高度处宽度、尺骨冠状突尖至尺骨粗隆水平面距离、螺钉置入安全角度。然后使用Siemens Ungraphics NX12.0软件结合测量值设计尺骨冠状突解剖钢板及螺钉导向装置,将设计出的钢板模型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1∶1的尺骨冠状突钢板模型,并将钢板模型置于成人尺骨冠状突模型,对该钢板模型匹配度进行验证,与成人尸体骨尺骨冠状突进行匹配实验,并在体外模拟该钢板模型模拟手术的可操作性。结果男性、女性左侧与右侧尺骨冠状突与尺骨粗隆夹角、尺骨冠状突1/2高度处宽度、尺骨冠状突尖至尺骨粗隆水平面距离、螺钉置入安全角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尺骨冠状突尖与尺骨粗隆夹角、螺钉置入安全角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尺骨冠状突1/2高度处宽度、尺骨冠状突尖至尺骨粗隆水平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计算机模拟适配以及钢板模型模拟适配实验,发现按男、女各项参数设计的尺骨冠状突解剖钢板可以通用,2种模型贴合度均好、各螺钉置入角度安全。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尺骨冠状突解剖钢板模型贴合度可,螺钉置入角度安全,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为下一步钛合金钢板制作提供了依据。尺骨冠状突解剖钢板不需要设计专用于男、女并区分左、右的钢板,仅需设计1块通用型钢板即可实现设计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治疗的5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常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观察组在跟骨骨折手术中联合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分析两组患者跟骨、踝关节功能康复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半年跟骨及踝关节康复优良率(67.86%,19/28)高于对照组(39.29%,11/28),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足踝关节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1%,3/28)低于对照组(39.29%,11/28),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跟骨及踝关节功能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三维CT扫描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镜像设计原理将健侧与患侧进行配对比较,确定术中异常骨质切除范围并标明术中危险区域。术中将导航支架置于患者前额,配对完成后,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下睑缘-口内切口入路根据术前方案行异常骨纤维切除。于术前、术后6个月头颅CT三维重建模型上标记颧颌点、眶下点、颧突点及颧颌缝眶下缘点,分别测量其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健、患双侧对称性进行分析。术后对眶颧部形态进行对比,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6例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8~35岁。术前健、患双侧颧颌点、眶下点、颧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颧颌缝眶下缘点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患双侧4个标志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颧颌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的差值由(10.1±6.2) mm减少至(2.7±6.4) mm,眶下点由(7.7±4.6) mm减少至(1.9±3.9) mm,颧突点由(8.5±7.5) mm减少至(0.7±1.5) mm,颧颌缝眶下缘点由(1.9±3.5) mm减少至(0.6±2.1) mm。所有患者术后疗效显著,患侧与健侧形态对称,轮廓自然,无并发症发生,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治疗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可有效解决经下睑缘-口内入路视野暴露困难的问题,显著提升手术的精确性、对称性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模拟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在新鲜尸骨中的应用,验证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模拟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在股骨头外上象限用玻璃离子标记为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目标靶点,在大转子顶端及下方打入3枚定位克氏针。对处理好的标本行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股骨上端并显示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目标靶点,设计空心螺钉在股骨颈中的位置通道。在Pro/E软件中,绘制与股骨上端的3枚定位克氏针及空心螺钉引导针适配的导向器,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成导向器。将导航模板安装至定位针上通过空心螺钉引导孔,钻入空心螺钉引导针,为治疗股骨颈骨折打入空心螺钉完成定位以及导向。根据空心螺钉引导针与目标靶点中心的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坐标系中的坐标,应用空间距离计算公式计算出空心螺钉引导针与目标靶点中心距离。结果对空心螺钉引导针进针终点与目标靶点坐标分析可计算得出,固定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引导针的进针终点与目标靶中心点平均距离为1.92 mm。结论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可靠精准,为实现临床个体化、精准化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治疗胫骨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膝内翻畸形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13例。纳入标准: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症状局限于膝内侧;膝关节内翻畸形,且胫骨近端内翻畸形。排除标准: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半月板损伤或有手术史;膝关节屈曲挛缩>10°;严重肥胖。手术方式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测量术前、目标及术后的机械胫股角(mT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会聚角(JLCA),测量术前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本组20例患者,平均年龄(55±7)岁,平均随访(11±3)个月。术后mTFA、MPTA、JLCA及力线位置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术前[67(60,75) vs. 51(46,61)(Z=-4.22,P<0.001),67(59,71)vs. 55(49,59)(Z=-3.64,P<0.001)];术后mTFA、力线位置、矫正角度及撑开高度与术前规划目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探查发现6例患者伴有内侧半月板撕裂(其中2例患者为内侧半月板后脚根部撕裂),5例存在内侧肥厚或纤维化的滑膜皱襞,4例股骨内侧髁明显骨赘增生,均予以相应处理。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胫骨高位截骨能获得与术前力线矫正计划一致的精确性;关节镜探查时处理关节内半月板、滑膜及骨赘增生等病理性改变,改善内侧间室的局部环境,是提高胫骨高位截骨术疗效必要的操作。
简介: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集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传统课堂采用集体授课无法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文章总结分析了我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