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试论管子"分损益法"罗天全"分损益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分损益法"《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过去被认为伪书《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田齐变法,为黄老学传播掀起了高潮

  • 标签: 伪书 列子 黄老学 稷下学宫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走向有着重大影响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广泛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精神 礼乐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 简介:独尊儒术与儒学独尊有区别的。前者一个事实认定,即对一种主张认可并付诸实践;而后者指一种局面,"独尊儒术"主张所要达到目标。西汉武帝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确立了"独尊儒术"思想路线,但儒学并没有取得独尊地位。

  • 标签: 独尊儒术 儒学独尊
  • 简介:《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凋,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治国范式。《管子》“精气论”推动了中医医理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论”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根基。《管子》“和乃生”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基因。

  • 标签: 《管子》 管仲 人文 治国 仁术
  • 简介:“微时代”一词主要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高度碎片化为特征新型语境,它具名来自对当今时代特征积极把握与敏锐反应。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从理论上讲,新技术已经使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信息获取,并可以与其他地面空间里个人进行信息置换。

  • 标签: 文化逻辑 文化精神 物质 身体 机器 信息获取
  • 简介: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论语》“殷有仁”理解,有很大区别。古文经学认为,仁中箕子、比干就是《尚书·微子篇》出现“父师、少师”,并在两个文本间建立解释联系,由此使行为呈现出表浅性和谐特征,孔子是以历史学家身份作出这个评价。今文《尚书》此二人本为“太师、少师”,和箕子、比干无关,并认为行为处于争执势态之中。本文对《论语》“殷有仁”章解释史进行了微观考察,并根据今文经学说法,对“殷有仁”、孔子形象和仁论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理解视角。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解释学
  • 简介:天、地、人才各有其道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能量密集化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健动不息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限制,但人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品格,与天地并列为

  • 标签: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 简介:牟宗先生提出以道德形上学为圆教解决德福一致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仅是赋予存在以道德意义,主观上解决等于没有解决。本文完整地分析了道德形上学各个要素,认为该理论有自身逻辑推衍,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精要,立足于精英式实践与体证,对圆善问题有着独到解决方式。

  • 标签: 牟宗三 圆善 道德形上学 两层存有论
  • 简介: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论《周易》美学基本精神王维平,朱岚我们曾对《周易》美学思想建构原则、总纲及其生命本体论作过一些初步探索, ̄①本文则想就《周易》美学思想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认识,就教于方家。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倘要问哪部书...

  • 标签: 《周易》 美学思想 审美对象 “易” 通天地 美的本质
  • 简介:7月27—28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台湾辅仁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人精神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吉林大学孙正聿、台湾辅仁大学陈德光等32名中外学者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 标签: 精神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人 现代性 吉林大学 台湾地区
  • 简介:通行本和《集解》本蒙卦卦辞“初筮告,再渎,渎则不告”中“告”,帛书本和汉石经皆作“吉”。自帛书《周易》出土以来,有许多学者开始脱离传统看法,而越来越倾向于以帛书本和汉石经“吉”字作为正解。然而,从蒙卦卦辞文意来看,还是以作“告”字;从赞同以帛书作“吉”为长各种观点来看,他们其实也并没有提出可以站得住脚论据。虽然帛书《缪和》的确已将蒙卦卦辞“告”解作“吉”字,但这种解法实际上对蒙卦卦辞篡改、曲解或误读;就笔者有限所见,在各种主要传世文献中,至少从西汉时代起,就基本上将蒙卦卦辞解作“告”,而非解作“吉”。说明作“吉”解读帛书本和汉石经本并非主流版本。

  • 标签: 通行本 《集解》本 帛书本 汉石经 周易 蒙卦
  • 简介:北宋易学史上,司马光、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支撑。

  • 标签: 王安石 司马光 扬雄 易学 以《玄》准《易》
  • 简介:所谓“儒学第期开展”涵义需要进行再诠释:就当下以及将来发展而言,儒学第期开展指儒学从东亚到全球地域性扩展,在此过程中,与西方宗教传统对话将构成其核心课题之一。其次,儒学是否可以被认为一种宗教传统以及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将儒学作为一种宗教传统。再次,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对话性一直构成儒学传统一个极其重要特征。最后,儒学传统对于宗教对话至少应有方面的贡献,即“和而不同”对话原则、“理一分殊”多元主义宗教观以及多元宗教参与和多元宗教认同理论与实践资源。

  • 标签: 儒学第三期开展 宗教对话性 宗教对话
  • 简介:陈寅恪与贺麟分别从不同角度肯定“纲”之于中国现代道德建设意义。陈寅恪通过对王国维自杀原因文化学分析,高度肯定王国维为旧道德殉难精神意义,认为王氏自杀恰恰体现了他“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而且,陈氏认为,《白虎通德论》中纲六纪”道德伦理思想中华文化精神所在。贺麟先生认为,“纲”“五常”合乎逻辑发展,比五常更具有道德伦理约束力。如果经过自由意志过滤,“纲”绝对伦理要求恰恰与康德讲“绝对命令”有相通之处。陈、贺二先生对“纲”现代意义阐发,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反思。

  • 标签: 三纲 五常 现代意义
  • 简介: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形成,与中国古代史官制度有密切关系。古代史官在履行自己职责时,逐渐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记优良传统,并重视从道德方面对史官、史家提出直书要求。从先秦时期“书法无隐”到清代章学诚明确提出“史德”,反映了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不断发展。传统史学直书,始终受到名教支配。从今天认识看,强调直书又重视“名教”,带有很大局限性,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矛盾统一体两个方面。因此,应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和评价名教对史学影响。

  • 标签: 直书 史官 书法无隐 史德 名教
  • 简介:9月19~21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来自国内24个省市社会科学院和部分高校以及《哲学研究》编辑部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李德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作了主题演讲。

  • 标签: 哲学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中国精神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