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从气候的角度讨论分析了在吉安市种植芦笋的可行,并提出了具体的推广建议.

  • 标签: 气候 适应性分析 建议
  • 简介: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污染的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的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污染的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空气污染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和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空气污染。

  • 标签: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 简介:为了了解PM_(2.5)的污染与地面气象因子的相关,通过对招远市PM_(2.5)的月均浓度与降水量、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子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PM_(2.5)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与气象因子相关最好,夏季最差。(2)PM_(2.5)浓度与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降水有很强的负相关。(3)PM_(2.5)浓度与本站气压呈现正相关

  • 标签: 招远 PM2.5 气象因子 相关性
  • 简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一档具有实用、知识、服务的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节目讲述天气信息,具有专业,但它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服务.文章基于内蒙古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浅谈内蒙古地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得出一个成功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应当具有服务意识,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给大众提供生活提示和延伸服务.

  • 标签: 天气预报 服务
  • 简介:通过对江西省资溪县连续608d空气负离子日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103个/cm^3;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早晨最高,为4569个/cm^3,中午最低,为3411个/cm^3;负离子浓度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最高,5月平均为5283个/cm^3,秋季最小,10月平均只有2709个/cm^3。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其中与日照时数呈现出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相关F值为14.12,与降水量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F值为3.484,与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均不显著。

  • 标签: 空气负离子 时间分布 气象因子 资溪县城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赤峰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本次大到暴雪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到暴雪 雷达产品特征 综合分析
  • 简介:本文根据Hoskins提出的对称稳定理论及判据,对三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判据在暴雨诊断预报中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对称不稳定 判据 暴雨 诊断
  • 简介: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中,925hPa和850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雾霾的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雾霾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雾霾的持续。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逆温或等温是雾霾长时间维持的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 标签: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 简介:选取典型泥石流发育区云南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典型泥石流沟滇北小江流域蒋家沟的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小江流域泥石流暴发与该流域邻近的沾益及会泽常规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的关系,以及小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蒋家沟泥石流暴发的次数与夏季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夏季降水和前期的Nino3区海表温度(SST)呈显著的负相关;每年泥石流发生的次数与首场泥石流发生的早晚关系密切,而激发首场泥石流的降水量与冬春Nino3区SST呈负相关;泥石流暴发次数与大雨日数关系密切,而大雨日数与Nino3区SST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冬春季Nino3区SST对小江流域泥石流的暴发次数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ENSO与小江流域及蒋家沟泥石流发生的关联。分析结果亦表明,Nino3区1月SST与当年蒋家沟泥石流次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lNi~no位相年泥石流少发而LaNi~na位相年泥石流多发。Nino3区SST变化最少要超前泥石流暴发4个月,因而ENSO可以为云南北部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指标信息,从而有可能利用ENSO冬季信息来预测小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滇北)当年夏季泥石流活动。

  • 标签: ENSO 降水 泥石流 灾害预测
  • 简介:欧亚中高纬地区的积雪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子,但是观测台站稀疏且记录只到1996年,导致积雪观测资料严重缺乏。基于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3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的20世纪再分析资料(NCAR-20thcenturyreanalysi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及日本气象厅(JMA)的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JRA-55),利用前苏联站点观测的雪深资料评估雪深再分析资料在欧亚大陆区域的适用。结果表明:3套再分析资料对积雪的时空变化均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其中,尤以JRA-55再分析资料与观测事实最为接近,能较好揭示欧亚中高纬雪深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雪深的长期变化趋势。JRA-55再分析资料揭示的欧亚雪深与169站观测有90%吻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有76%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只有一半。区域尺度上,JRA-55再分析资料揭示的欧洲、西伯利亚南部雪深在1961~1990年的变化与观测是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0.87,而20世纪再分析资料仅有0.77、0.32。长时间序列的雪深资料(JRA-55)表明欧亚大陆积雪存在年代际的变化特征:1960年代积雪偏少;1970年代偏多;从1980年代开始呈现减少趋势,持续至20世纪末,并且积雪的减少是高纬度积雪变化造成的。

  • 标签: 欧亚中高纬 再分析资料 雪深变化 适用性评估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风暴相对螺旋度
  • 简介:1引言从2005年6月17日傍晚起到22日闽北地区(本文闽北地区包括南平市及三明北部三县,下同)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五天的区域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有17个站次出现大暴雨、1个站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到460毫米,强降水中心在建宁(雨情详见表1);南平下里庵站最大三天洪水流量为历年洪水总量第一,超过“98.6”洪水。由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范围大、强度强、

  • 标签: 闽北地区 演变分析 暴雨过程 持续性 “98.6”洪水 暴雨天气过程
  • 简介:针对2006年7月31日发生于陕西省的强雷暴灾害天气过程,对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降水资料之间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局地短时暴雨天气发生前,地闪频数有一个“跃增”;短时暴雨发生时,地闪频数较高,正闪与负闪的比例较低,各区最大正负闪比例仅6.7%,强度较大的地闪多分布于地闪密集区。空间上,地闪密度大值区与短时暴雨中心落区基本一致;时间上,地闪最大频率出现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前30min以上,说明地闪最大频率的出现对强降水发生有指示意义。通过地闪与不同仰角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的叠加分析,发现1.5°仰角上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演变对30dBz以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移动演变有引导作用。

  • 标签: 云地闪 降水量 雷达回波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临夏地区甘蓝型油菜的气候生态条件,建立了气候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根据临夏地区1971~2009年油菜生长季气候要素分析,表明影响该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气温和日照,并根据建立的油菜气候区划指标对临夏地区油菜种植进行区划。将临夏油菜种植区划分为5个区域,康乐、和政、积石山、临夏县大部川塬区及西南部,东乡县西南部等地区为最适区;临夏市东、西川,广河县广通河下游,康乐、积石山东北部,东乡东塬等为较适区;临夏其他地方为可种植区。

  • 标签: 油菜 气候生态 适应性 适生区划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全国30000多个地面自动站降水与CMORPH(ClimatePredictionCenterMorphingtechniquel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而成的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水量级以及站点稀疏区和密集区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融合降水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量值均较卫星反演降水有显著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误差的区域差异减弱;融合降水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分布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虽高估了雨强小于等于4mm/d的降水,低估了大于4mm/d高值降水,但同一量级下的误差比卫星反演降水大幅减小,且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密集区的融合降水值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观测降水;站点稀疏区在没有站点分布时,融合降水值主要取决于卫星反演降水,但随着站点个数增加,地面观测降水在融合降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超过了卫星反演降水的作用。可见融合降水充分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降水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融合效果明显。

  • 标签: 高分辨率 融合降水 资料评估
  • 简介: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AM3p提供的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的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的高温热浪与500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hPa高度场的正距平呈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的高温热浪事件。

  • 标签: 高温热浪 PRECIS SRES A2情景
  • 简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北京、湖北、广东、安徽和厦门等省市气象局科研人员参与的以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观测资料为基础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天气警报和短时预报系统于2006年底完成,建立了一整套回波特征参数定量提取技术、风场反演技术、灾害天气自动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和人机交互的0~2h暴雨、大风、冰雹的预报和0~2h降水预报技术。

  • 标签: 新一代天气雷达 短时预报系统 灾害性天气 天气警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多普勒天气雷达
  • 简介:利用青海东部农业区5个地区1961-2005年降水资料和实际干旱受灾面积资料,分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Pa)、SPI指数、z指数、K指数4个干旱指标在这些地区的适用,结果表明:在青海东部农业区.SPI和Z指数具有较好的适用,与其他指标相比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基本能反映当地的旱涝状况.可以在海东地区气象干旱预测预报及评估中实际应用;Pa指数适用较差,K指数适用最差。

  • 标签: 干旱 指标 适用性 青海东部 农业区
  • 简介:从热量,水分条件及生育期不利气候因素分析了彬县旱塬地区膜上麦套种杂交油葵的气候生态适应,提出该地膜小麦套种杂交油葵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6月15日,并提出了主要载培技术,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 标签: 地膜小麦 杂交油葵 套种 气候适应性 播种期 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