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分离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与护理要点。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对41例患者进行血细胞分离术,在分离过程中进行严密观察及护理,并在术后比较血小板水平的变化。结果分离术后血小板数值明显下降,而护士对于血细胞分离的熟练操作和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及时发现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分离术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血小板输注患者90例观察,依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预先血小板抗体检测,观察输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注后1h与输注后24h的CC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4.4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结论:对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有助于提升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影响
  • 简介:建立一支志愿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队伍,除了加大无偿捐献机宣传和招募力度外,捐献者在初次捐献血小板时的经历和感受对他们以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无偿捐献机献血者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445名无偿捐献机者进行随机调查,并追踪再次捐献血小板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无偿捐献 初次 机采献血者 随机调查 捐献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采用两种血小板保存箱保存的效果。方法择取12袋PRP进行研究,每袋再均分为2袋,分别放入PF48h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XHZ-I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为5天,对两组的各项保存指标进行每日检测分析。结果两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乳酸、pH值、乳酸脱氢酶三项血小板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的低渗休克反应回复率、血小板聚集率、CD62p表达率三项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两种保存箱保存效果的对比,证明XHZ-I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对PRP进行保存的效果良好。

  • 标签: 血小板 保存箱 保存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rhTPO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6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采用rhIL-11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与治疗后血小板值以及用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作用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择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将升血小板胶囊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后,其血小板抑制程度较轻,T细胞Foxp3mRNA、IL-2mRNA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肿瘤 化疗 血小板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意义、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支持,本文深入探讨了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血小板抗体检测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讨了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为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临床输血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血小板 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为您保驾护航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一次捐献2袋机采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探讨捐献2袋机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本站2010年60例献血者机2袋血小板后血常规和成品血小板计数,观察采集双袋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对献血者安全性的影响、护理要点。结果①机采血小板终成品计数检测≥5.0×1011/袋达93.3%。②所有被检测的供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结论对身体健康、Plt≥220×109/L、体重55kg的供者机采血小板2袋是安全的。有选择性地单采血小板2袋,既能保证血小板的质量满足临床应用,也能达到缓解供者不足以及降低机成本的目的。

  • 标签: 机采2袋血小板 安全性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对3级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早期识别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符合急性胆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750例,按照2018年东京指南标准分为1级、2级、3级组,比较各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并发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生命体征、血常规指标、C反应蛋白、乳酸、意识情况,筛选出鉴别3级胆管炎的有效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选能早期识别急性胆管炎高特异度、灵敏度的指标。结果三组间年龄、CCI评分、合并急性胆囊炎率、全因死亡率及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呼吸、乳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粒淋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对于预测3级胆管炎效果较好(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和血小板计数与3级胆管炎相关性较大(P<0.05)。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单用休克指数鉴别3级胆管炎的AUC值为0.621,灵敏度为47.6%,特异度为71.3%;而联合休克指数和血小板计数鉴别3级胆管炎的AUC值为0.861,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95.6%。结论休克指数联合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早期鉴别非意识障碍的3级急性胆管炎的良好指标。

  • 标签: 胆管炎 休克指数 血小板计数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对3级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早期识别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符合急性胆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750例,按照2018年东京指南标准分为1级、2级、3级组,比较各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并发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生命体征、血常规指标、C反应蛋白、乳酸、意识情况,筛选出鉴别3级胆管炎的有效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选能早期识别急性胆管炎高特异度、灵敏度的指标。结果三组间年龄、CCI评分、合并急性胆囊炎率、全因死亡率及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呼吸、乳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粒淋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对于预测3级胆管炎效果较好(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和血小板计数与3级胆管炎相关性较大(P<0.05)。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单用休克指数鉴别3级胆管炎的AUC值为0.621,灵敏度为47.6%,特异度为71.3%;而联合休克指数和血小板计数鉴别3级胆管炎的AUC值为0.861,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95.6%。结论休克指数联合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早期鉴别非意识障碍的3级急性胆管炎的良好指标。

  • 标签: 胆管炎 休克指数 血小板计数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糖蛋白上的聚糖是细胞黏附和细胞间通讯的主要参与者,糖基化通过调节血小板膜糖蛋白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在糖基转移酶(GT)的作用下,巨核细胞表面蛋白的糖基化参与调控巨核细胞成熟、分化和血小板生成。血小板去唾液酸化后,被相关受体识别而快速清除,并触发级联信号介导血小板生成素(TPO)产生,从而完成对血小板数量的快速调控。血小板膜糖蛋白多个糖基化关键位点的改变影响其与配体的结合能力,这也提示糖基化对血小板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病理状态下,蛋白质糖基化异常,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异常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相关疾病。笔者拟就蛋白质糖基化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调控机制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糖基化在血小板增多、减少和功能异常中的作用。

  • 标签: 糖基化 糖基转移酶 糖蛋白类 血小板生成 N-乙酰神经氨酸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库尔特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造成假性减少的因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采用仪器法,分别在不同的待测时间对200例静脉标本进行测定,观察其数值变化;结合直方图,以手工法作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结果200例标本的仪器测定结果中,171例测定结果血小板直方图出现电子拟合曲线,0、15min测定结果与手工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30、60、120min测定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仪器法0、15、120min与30、60min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29例标本的测定结果未出现拟合曲线,与手工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仪器法测定血小板时,最佳测定时间为采血后30~60min,以不超过120min为宜;未出现拟合曲线的标本需手工法复查,降低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情况发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依诺肝素在ICU患者中对VTE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接收治疗ICU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诺肝素治疗,将两组VTE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依诺肝素 ICU患者 VTE发生率 血小板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与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复发情况分为观察组(预后较佳)与对照组(预后不佳),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凝血形成时间、凝血反应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对比α角、最大振幅,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时,联合使用血小板计数与血栓弹力图效果较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血栓弹力图 急性脑梗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首次诊断为脓毒症的时间为研究起点,以患者死亡或28 d为研究终点,并记录患者28 d预后。收集所有患者诊断为脓毒症后3 d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计算N/LPR和NEU与LYM比值(NLR)。比较两组患者N/LPR和NLR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N/LPR和NLR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的最佳截断值对脓毒症患者的28 d病死率进行亚组分析,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154例脓毒症患者中,排除年龄<18岁、妊娠期、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近1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近1周内服用过升白细胞药物、ICU住院时间<3 d及资料不完整患者,最终共5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0例,死亡20例。死亡组患者N/LPR和NLR均显著高于存活组(N/LPR:23.85±11.99比12.41±5.25,NLR:17.83±8.69比10.75±3.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高于NLR(AUC=0.762);以15.48作为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0.0%;以10.65作为NLR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56.7%。亚组分析显示,N/LPR≥15.48组脓毒症患者(21例)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N/LPR<15.48组(29例;71.4%比17.2%,χ2=14.901,P<0.01);NLR≥10.65组脓毒症患者(28例)28 d病死率亦显著高于NLR<10.65组(22例;53.6%比22.7%,χ2=4.884,P<0.05),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吻合。结论外周血N/LPR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于NLR。

  • 标签: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 病死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