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一种适用于重度失能病人回归社区的床椅间转移方式,增加病人外出活动的机会。方法:由医护人员模拟重度失能病人,分软瘫组、僵硬组、强直组;选择无经验的护工与模似病人按身高比例分为相似组,矮小组;两组护工在培训前后,分别执行单人将模似病人进行床椅间转移。观察护工其转移的信心、成功率等;观察病人转移时自评是否安全及舒适;了解各群体支持率。结果:护工自评可单人执行体位转移人数培训前P<0.05,培训后
简介:摘要:桥梁位于两隧道之间,全桥横跨深V型峡谷,桩基位于陡峭的崖壁上,两端桥台均直接衔接隧道,桥梁施工人员、物资和设备均无法到达现场。在隧道洞门搭设临时施工平台的结构,结构包括:连接于两个所述隧道之间的贝雷梁,装于贝雷梁上表面的桥面结构,支撑贝雷梁下方的多组支撑组件,每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竖向设置的多个管桩以及固设于所述管桩底部且埋设于峡谷岩壁的桩基,运输平台施工方法及其结构解决了山区峡谷材料机具运输难的问题。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和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也十分快速。抽油机井机采效率泛指将地下油层液体抽取到地面制定位置的运转过程中,有效做功能量与抽油机井机采系统输入能量的比值,其可直接反映抽油机井机采系统运转状态及石油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等,同样也是石油企业提升石油产能及企业效益的重点优化方向。抽油机井机采效率不仅是综合性评价指标,其还受抽油机井机采系统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因此石油生产企业将抽油机井机采效率的优化提升,细化至油井生产日常管理中,通过系统参数优化、强化生产管理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抽油机井机采效率。进而推动石油企业的生产能力、盈利能力及管理能力的持续性提升。
简介:【摘 要】定子下线是机组安装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定子下线的好坏,直接影响定子整体质量及机组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程度。本文以大峡水电站定子安装间下线为例,重点说明定子安装间下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要点,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臂间血压差异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 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冠心病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臂间血压差异人数,糖化血红蛋白、LDL-C高于非冠心病组,HDL-C低于非冠心病组。2.多因素分析提示吸烟、臂间血压差异与冠心病相关。结论:吸烟、臂间血压差异与冠心病独立相关。
简介:摘要:无锡广电自主研发的慧直播2.0平台采用MQTT协议实现互动直播间的实时消息系统,以轻量化、简易化的方式为连接远程设备提供了实时、可靠的消息服务,并丰富了互动消息的样态,有利推进了慧直播的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下降≥1/3,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或基底宽度>6 mm,或ModicⅠ型终板炎)患者96例,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动态固定组)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每组48例。术后2年、5年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MacNab疗效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发症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86例完成5年随访,其中动态固定组44例、融合组42例。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59.61±37.29)min,较融合组的(177.42±39.90)min短(t=2.140,P=0.035);术中出血量为(151.78±50.88)ml,小于融合组的(197.74±76.55)ml(t=3.293,P=0.001)。随访期间动态固定组发生螺钉松动2例、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例,均无临床症状;融合组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2例,其中症状性邻椎病2例;两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45)。术后5年,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5%及93%,疗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5,P=0.671)。术后2年及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术后5年,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43°±0.85°、4.59°±0.48°,均大于融合组(t=19.783,P<0.001;t=36.841,P<0.001)。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1.19±2.07)mm降至术后2年的(9.98±2.02)mm和术后5年的(9.86±1.64)mm(F=6.462,P=0.002)。术后5年时,动态固定组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为9.74°±3.29°,小于融合组的11.69°±3.89°(t=2.514,P=0.014)。结论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可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与融合手术相比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m,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