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药用菊花足我国传统中药材和保健茶饮之一,微量元素对药用菊花的品质影响很大。本研究采用砂培盆栽试验的方法,通过研究施Zn对药用菊花产量、花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和花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花中苯丙氨酸解氛酶(PAL)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微量元素Zn对药菊内在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从而确定Zn在药菊生产上的适宜施用量,为药菊规范化栽培(GAP)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施Zn肥试验结果表明,适量施Zn(1.0mg,kg)能显著提高药用菊花花的产量,显著提高药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料皮素、木犀草素的含量,改善药菊品质;药菊根中Zn含量随施Zn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茎叶中Zn含量随施Zn量的增加先增大后略有减少,而花中Zn含量则随施Zn量的增加无明最变化,药菊根中Zn含量略高于茎叶和花中Zn含量。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方法HPLC以AlltimaC18(4.6mm×250mm,5um)为色谱柱,甲醇乙腈水=39160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81nm。结果精密度和重复性实验中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符合有关规定。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008年至2011年艾滋病患者的分组分析,了解艾滋病的有关情况。方法对出院艾滋病病人资料进行分组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男女性别比在2.601至3.061之间;15-44岁年龄组占的构成比最大,占53.99%-65.01%,45-59岁年龄组构成比为19.75%-24.5%,60岁以上年龄组构成比随年份呈增长趋势,构成比为13.91%-21.27%;农民出院者人次占总出院人次由2008年的34.99%到2011年的55.52%,平均增长22.88%。结论艾滋病住院人数逐年递增,通过分组分析,得出农民、男人、青年比例最大。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对象,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得了艾滋病,要到专科门诊、专科病房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限制性与开放性两种输血指征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预后影响实施观察与评价。方法取2011年1月~2012年在院治疗的重症监护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参照组患者为开放性输血、治疗组患者为限制性输血,两组患者输血指征分别为Hb<100g/L、Hb<70g/L。从病死率以及预后表现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所得数据。结果在病死率方面,参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数据组间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衰竭器官数目、器官功能障碍、重症感染率、心力衰竭率以及肺水肿出现率方面,治疗组患者远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指征对于重症监护病人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医护人员应在病人Hb<70g/L时向病人机体内输入红细胞;同时保持病人血红蛋白浓度保持为70~90g/L范围内,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与统计学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用血的输血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1)。结果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去白细胞全血为0.286%,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为2.1%,去白细胞的冰冻血浆为0.49%。输注包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含白细胞全血为2.8125%,含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为3.85%,含白细胞的冰冻血浆为2.619%。且去白细胞类型的血液制剂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含白细胞类型的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两者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去白细胞类型的血液制剂在输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临床输血是临床医师、护士、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涉及的环节较多,也是临床救治伤病员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但在输血过程中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输血潜在风险,为避免在临床输血中不出现医疗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