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城广场、白堤、西湖文化广场、吴山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这6个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较集中的绿地为数据采集地点,调查了城市居民在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倾向,分析了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想要亲近绿色空间游憩的强烈程度)与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绿色空间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效益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介于中等与比较高的水平;不同年龄和教育程度的群体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有助于增强活力、舒缓心情与缓解疲劳,并能相应提高所感知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应建造更多可达性强、环境品质高、具有功能分区的城市绿色空间,促使居民更多更好地开展户外游憩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效益.
简介:目的:探讨自愿性产品认证对茶叶质量的保证作用.方法:通过分析我国茶叶相关标准对茶叶质量的规定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认为认证则是对其不足的必不可少的补充;比较四种茶叶自愿性产品认证在认证要求、执行标准、种植环节、生产管理、包装贮运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企业内、外因素.结果:总体上茶叶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等类别认证的条件依次加严,但其对茶叶质量的保证作用并不如此绝对,企业内部因素是影响认证有效性及其保证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结论:对茶叶类食品而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两类自愿性产品认证的产品执行标准有值得改进的必要.
简介:我国的绿道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针对历史文化型绿道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从绿道的文化演绎载体、文化体验层次以及文化演绎手法3个方面,探讨了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即运用再现、抽象、隐喻及象征等多种文化演绎手法,根据人的4个文化体验层次,将历史文化元素在绿道游径、主题节点及景观设施等文化演绎载体中体现出来,从而将文化表达融入绿道建设中,将文化体验整合于绿道游憩活动中。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作为城市绿道设计的重要手段,将散落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简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减少土壤侵蚀面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分析是评价工程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以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彬欧盟赠款项目重点监测小流域-盆古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理前后的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eCognition、Arcgis软件,对盆古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盆古小流域旱地、水田等面积减少,有林地和梯田等面积增加;小流域轻度侵蚀在有林地中分布最多,而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中;另外,小流域土壤侵蚀这一期间整体呈现由强转弱的趋势,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简介:以宁化县塘家山小流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监测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2011年度塘家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81hm2,治理程度达70.4%,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2656t/km2.a下降到1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从49.8%提高到60%,植物措施保存率达85%,水土流失强度逐渐下降,减少泥沙70%以上,与2012年底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本底值比较,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2007年治理前的1486hm2,下降到2012年底的585.50hm2,水土流失减少了900.50h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了373.25hm2、43.54hm2、425.73hm2、57.98hm2。
简介:以“TRIZ”创新方法的学习为载体,采用“Triplelevels”(三层次)和“ThreeMerges”(三融合)的手段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培养方法具有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要求递进化、教学氛围职场化以及评价指标全面化等特点。这种“3T”模式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