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上海东方国际四十四届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画,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钤“成德”印。此扇面曾为已故文学家、翻译家施蜇存先生收藏。“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成德仅二十岁,此画当为他的早年习作。“云林”即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之号,倪瓒为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他继承发展了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开创的山水画格法,以冷逸荒寒的画面和萧疏清远的意境,在古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并影响着后世。明末清初,江南士人以有无收藏云林画为清浊、以能否摩仿云林画为雅俗。受汉人风习影响,纳兰成德对云林画极为欣赏,他曾收藏过倪瓒的《溪亭山色图》和《溪山亭子图》(参见拙作《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尤其是《溪山亭子图》,原为都尉耿昭忠(信公)收藏,纳兰成德曾多次向他借观,并在与张见阳书札中谈及此画,邀其鉴赏,最后竟购入“通志堂”。纳兰成德喜好云林画,不仅是因为深染汉人风习,还由于他的江南情结。成德结交的朋友多为江南名士,其中又以无锡人为最,所谓“平生师友尽在此邦”。他生平仅去过一次无锡,而且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随康熙南巡到过无锡。此前,他对无锡的了解,仅仅...
简介: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特别关心西藏,全国人民大力支援西藏,且援藏单位之多、援藏力度之大、援藏范围之广,在当代中国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史上可谓独一无二,形成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机制。援藏虽含内地与西藏相互支援之义,但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内地对西藏的支援,反映了中央和全国人民希望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但是,援助依赖、物质援藏与精神援藏的失衡等问题,影响了援藏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为此,我们要将对口支援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紧密结合,破解援助依赖难题;发展西藏人口和加强人才援藏,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物质援藏与精神援藏并重,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以长期建藏为原则,完善对口援藏长效机制,实现西藏与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奋斗目标。
简介:辽宁鞍山邵长兴先生的文集——《邵长兴方志文存》(以下简称《文存》),端庄地摆在笔者案头,深绿色的护封显得凝重而富于生命力,沉甸甸的部头让人感到她的丰富内涵。笔者反复阅读,觉得《文存》是层峦叠嶂的群山,带领人们登高望远;《文存》是资源丰富的矿区,给人以取之不竭的宝藏。阅读《文存》,徜徉其间,大观志苑繁荣景,都是人生绚丽花。已故方志大家傅振伦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热情赞扬《文存》作者:“读书,寻师,访友,论志,评书,议大事,谈远景,天南地北,纵情驰骋……乐为天下先,源于以天下为己任。”(《文存》第1页)诚如斯言。笔者阅读《文存》,游目骋怀,浮想联翩,故捉笔挥洒,畅言如次。
简介:2003年8月,陈培基应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先生的邀请,赴昆明市参加陈性初纪念亭的落成仪式。当时,他受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和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与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和郑和故里——晋宁县人民政府建立起联系。事后,写了《让郑和与王景弘的故里携起手来》一文。发表在《龙》杂志(2003年12月)上。在参观郑和公园时,陈培基与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纪念馆原馆长徐克明在交谈中,发现郑和与王景弘不仅事业、官司职彼此相同,而且身世、经历也极其相似:两人的祖先均为国君;两人均于幼时人宫为燕王朱棣侍从;两人均受皇帝恩宠。
简介:1984年9月至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工作站为配合高陌乡东沈村农民用土而对“6”号遗址进行了局部的发掘。“6”号遗址位于燕下都城内南部的东沈村东、中易水北岸,是一处商周时期的生活居住遗址。在发掘的约3百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一批遗迹遗物,其中还出土了七座汉墓。现将七座汉墓的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七座汉墓(编号M1—M7)皆土坑竖穴墓,方向在0°到10°之间。墓中填土成五花状,部分夯打。葬具为木质,皆腐烂。从朽木痕迹看,M1、M4和M7为单棺墓,余为一棺一橔墓。椁木紧贴土坑四壁,棺放置在椁中部或偏南,唯M2棺下有两条横放的垫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