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学界研究高句丽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相对较少,对此关注和研究较多的反而是以韩国为主的国外学者,与研究高句丽佛教建筑情况不同,国内研究渤海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颇丰,但多以考古学为主体,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高句丽和渤海佛教建筑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两个政权下的佛教建筑同属于佛教建筑模式下的建筑构造体系;第二,两个政权由不同民族建立,因此在佛教建筑风格上又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有性;第三,因两个政权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前后发展顺序,所以后继者势必对前代技术和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性;第四,因同为中原王朝宗藩体系下的地方政权,所以都不可避免有着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过程,表现在佛教建筑上都受同时期中原佛教建筑模式的影响。
简介:一座城市就如一个人一样,有自身的形象与内涵,城市场景和气质就是对其形象和内涵的一种学术性表达。城市本身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成败。然而,在当下中国城镇化推进中,城市个『生与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千城一面”现象越来越普遍,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借鉴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成果“场景理论”,提出“城市气质建设”的思路,以便规避和解决中国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问题。场景理论认为,生活文化设施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场景,场景中不仅蕴舍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特征。这种文化与价值特征正是城市气质构建的依据。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的GDP、市政配套、生态条件以及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而且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特征,这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也是城市气质形成的基础。
简介:天启、崇祯之间,柳洲词人军始以词派的身份出现,后一直活跃于清初词坛,历时半个多世纪。大致前期以王屋为盟主,后期以曹尔堪为领袖。崇祯九年(1636),随着王屋、钱继章、吴熙、曹尔堪四人《词笺》系列的刊刻问世,该派确立了惟“性情”是从,以“可骚可赋”、“可零可怨”为价值取向的词学主张,拥有了共同宣言,在崇祯词坛与云间词派双峯并峙,各具风采。在王屋、曹尔堪先后主盟下,柳洲词派不仅形成了以“清”为特徵的闲澹秀脱的主导风格,而且率先开启了始于苏轼、盛于南宋的“非本色”的“变调”之风,与陈子龙至清初“本色论”者远绍唐五代北宋的“正体”相并而行,交相推进了明清之际的词坛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