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评价一本志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例的得失。因为体例是编纂志书的“纲”,是统一全书的准绳。用体例规范全书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从而提高其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体例一词,方志界有多种解释,有曰“体例是志书组织和归纳材料的形式”,或曰“志书体例,就是志书独特的编纂形式”,并指出:它是由体裁、结构和章法三个要素所构成;还有解释为“是志书的体裁凡例”;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虽然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但不管怎么说志书体例含义的外延部分主要包括志书的体裁、结构、篇目与编写方法等要素。体例对于内容来说,是表达形式,如果内容发生了
简介:<正>宋代雕版印刷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校勘学的发展。宋代的程俱说;“议者以谓,前代经史皆以纸素传写,虽有舛误,然尚可参雠。至五代,官始用墨版摹六经,诚欲一其文字,使学者不惑。至太宗朝,又摹印司马迁、班固、范晔诸史,与六经皆传,于是世之写本悉不用。然墨版讹(马交)初不是正,而后学者更无他本可以刊验……”(《麟台故事》卷二》校雠》之《书籍》条,重点号为引者所加)因此,任何一书在付梓之前,都要精加校勘,以便成为一个讹误较少的本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又加之宋代诸帝十分标榜“文治”,故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出现了空前的规模。仅以官方为例,据《麟台故事》记载,从太宗淳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