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Besseler,1900—1969)的听赏类型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内容,是以欧洲的音乐历史发展为背景的。它探讨了从文艺复兴的16世纪到浪漫主义的19世纪音乐风格的变化,和与之相对应形成的不同的音乐听赏方式。音乐与听众关系类型论是音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分类理论。贝塞勒首先提出了“交际音乐”和“表演音乐”的分类,之后德国音乐学家康拉德·尼曼(KonradNiemann)又补充了“转播音乐”的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大致概括了西方音乐历史上音乐与听众关系的不同状态,它的理论意义是使人们更全面历史地理解音乐的不同社会存在状态,而不应总是局限于我们今天熟悉的“表演音乐”类型的音乐。这种建构于西方音乐上的类型的理论,对于整个音乐学也具有理论意义。
简介:<正>从我们眼前滚滚流去的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前期历史的转变时期。通过这次回顾展再现出的直观形象,表现在三十年代,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已经开始离却王公贵族的殿堂,公子小姐的庭帏;也毅然抛弃了那些神仙深居的洞府,侠客角逐的战场,而是将摄影机热情地转向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在《狂流》中,我们看到了因长江水灾而嗷嗷待哺的流浪者群;在《春蚕》中,我们看到了昼夜辛劳却因卖不出蚕茧而负债累累的江南蚕农;在《女性的呐喊》中,我们看到了备受剥削、惨遭迫害的包身女工;在《渔光曲》中,我们看到了终年栉风沐雨而不得温饱的水乡渔民;在《大路》中,我们看到了拉着石磙奋力前行的筑路工人;在《十字街头》中,我们看到了在失业中苦闷徬徨的青年学生,在《神女》中,我们看到了饱受凌辱和蔑视的下等妓女;在《马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