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的小说,在唐前基本上是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而非文人创作。文人只是如实记录而少加工。《汉书·艺文志》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简介:“解放”之于农民不仅是历史的,其实也是“形式”的。换句话说,当年向农民提出的“组织起来”,虽然源自一种传统的变工互助的民间经验,它的发展和被中共积极加以引导,则显然是由于它可以成为某些解放想象据以展开的形式基础。倘若历史化地讨论这种解放的“形式”想象,我们或许会发现,劳动、欲望、个人主义等等,在文学的讲述里曾经呈现过相当缠结的互文关系和某种附生的困境。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刊登了李辈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简介:建安五言诗女性化写作的产生有内在、外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等重要因素。本文以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为讨论缘起,以“建安五言诗女性化写作的代言与自言”为中心,续论其中之特殊意涵及建安五言诗体的艺术本质是“穷情写物”,而曹植、甄后之五言诗作,更是出自肺腑有感而发的生命激情。
简介:本文以艺术人类学学理方法和田野事实判据为基础,阐释“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与打工者社群群体经验之间的关联,以此对打工文学的发生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关联性问题环:什么样的社群再濡化经验与作者创作观念相关(what)——作者为何将特定社群再濡化经验定格为创作观念(why)——社群再濡化经验在文学作品中怎样内化为作者创作观念(how)。本文以对关联性问题环的逐步解析为学理线索,立体式地追索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的生成原因。
简介:同中国现当代社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也历经了长途跋涉和步履蹒跚的艰辛。解放前,胡适、周作人和朱自清等学者都从事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研究,但不管他们是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抑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关照新文学,其目的都是为新文学确立历史主体地位,这种文学史是一元形态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文学史的书写又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影响。
简介:2013年5月29至31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举办的“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TranslationandModernizationinEastAsiainthe19thandEarly20thCenturyConference)在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三至六号演讲厅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六朝志怪小说的理想化色彩——以干宝《搜神记》为例
合作化小说的形式想象与叙事程式--以李凖和《不能走那条路》为例
建安五言诗女性化写作的代言与自言——以木斋相关研究为缘起
打工文学作者创作观念与打工者社群再濡化经验关联性问题的人类学阐释
多元化、原生态和生态视角的呈现——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
熊辉教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