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东道主香港中文大学,感谢会议的策划者蔡锡昌、方梓勲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世界各地的华文戏剧工作者共聚一堂,切磋剧艺,交流经验、共叙友谊。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也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讲的题目是《中国大陆新时期戏剧鸟瞰》。所谓“新时期”,即指从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也有人把1989年后这一段称为“后新时期”,不过还没有形成定论。新时期戏剧,虽然只有15年时问,但其发展历程相当曲折,面貌也十分庞杂,概括起来是很困难的。凡是亲自经历了这个短暂而又显得相当漫长的新时期戏剧历史的人,都会有复杂的感受。人们几乎都曾经体味到文革禁锢中解放出来的亢奋和欢悦,看到话剧的新生和复苏所带来的希望;但是,又深尝着话剧危机
简介: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比如从“五四”文学,到二十、三十年代,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文革文学,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文学不管怎么变,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简介:对90年代的中国文学现状应作如何评价?有一批作家、理论家、学者已经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不久前,在秋景宜人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40余位与会者以“如何评价后新时期文学”为题,展开热烈的研讨。谢冕认为,新时期文学取得了可以和“五四”文学革命相媲美的伟大成绩,达到了中国文学最为激动的高度。现在需要探讨的是文学应该增长哪些品格,从而尽快走出80年代文坛的旧格局。王蒙指出,当前文学存在着三种令人感到兴趣的现象:一是周末版的风起云涌和散文的走俏为代表的闲暇文学现象,这说明文艺不仅是与斗争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闲暇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以王朔和
简介:<正>一最近,重庆出版社一次性出版了共十编、二十卷、一千二百万字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以下简称“书系”)。这部丛书的出版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套“书系”规模大,取材广,资料丰富,全书共分十编——“文学运动”、“理论、论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戏剧”、“电影”“通俗文学”和“外国人士作品”。其中,《外国人士作品》是综合性(包括各种体裁)的外国人士作品的汇集我作为《外国人士作品》编的编选者,面对各界人士对此书的关注,不禁热泪盈眶,思如潮涌,写下了这篇“漫记”,以作对读者和关心者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