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指出,在五四的时代条件下,陈独秀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集中到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改造的思索。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今日中国民众‘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无爱国心’;他们愚昧、迂腐,‘既不知彼,复不知此,是谓无自觉心’。”陈独秀究其原因有三:“一

  • 标签: 中国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民劣根性 国家观念 今日中国 封建专制主义
  • 简介:本文以张爱玲和苏青两位沦陷区代表作家为个案,通过文本及史实分析,着力探讨她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刻意采取人生与文学上的"平常"姿态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取向,从而就沦陷区"中间作家"的评价问题提出讨论.

  • 标签: 非常时期 张爱玲 苏青 取向 文学观 生存观
  • 简介:<正>六十年代初,当我们从李准的小说中目睹了李双双的动人风采的时候,我们曾为之欢欣鼓舞。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性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可是曾几何时,李双双和她的伙伴们却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消声匿迹了。是那接连不断的政治风雨、经济灾变损毁了她们姣好的容颜,摧折了她们的精神信念,使她们退居到原有的精神樊篱之中,复归为平庸、麻木?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李双双们其实未曾出现过

  • 标签: 新女性形象 新时期小说 新生活 精灵 改革者 中国农村
  • 简介:文化身份是定位的,而不是本质的.余光中的文化身份也随着空间的迁移而改变,他不断的为自我身份定位,而结果是自己无法属于现实世界,文化身份定位在已经消逝的时空中.这种永恒的追寻与失落是余精神脉络中长久的特质,这在香港时期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一时期表层的静观中有着深层的焦虑与伤楚.

  • 标签: 香港时期 文化身份 定位 深层的焦虑
  • 简介:从新时期开始,人们对的主题阐释与接受构成了一个人性恶的神话.本文认为,接受语境与译介者的"接受屏幕"决定了接受的主题取向,而这种取向也成了新时期以来文学接受者难以突破的先在结构.这部小说出版快50年了,应该是接受者突破神话的时候了.

  • 标签: 《蝇王》 神话 主题取向 译介 文学接受 主题研究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认为花园具有两种功用:一是提供感官的快乐,二是提供心灵的愉悦;后者体现了花园的真正价值,有助于人们通过沉思获得内心的无上欢乐。诗人沉思园中的各种象征,表现时间和变化的主旨;探究“百科全书”式的花园中蕴含的知识;认识正规花园所反映的宇宙秩序与和谐。此外,他们也把自然的花园看作是内心生活的工具,它犹如自然之镜,从中可以窥见微型的造物之书。这种沉思的花园提供了超越自我的途径,使心灵飞升到自然之上。

  • 标签: 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 园林诗歌 文学评论 价值观念
  • 简介:感谢东道主香港中文大学,感谢会议的策划者蔡锡昌、方梓勲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世界各地的华文戏剧工作者共聚一堂,切磋剧艺,交流经验、共叙友谊。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也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讲的题目是《中国大陆新时期戏剧鸟瞰》。所谓“新时期”,即指从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也有人把1989年后这一段称为“后新时期”,不过还没有形成定论。新时期戏剧,虽然只有15年时问,但其发展历程相当曲折,面貌也十分庞杂,概括起来是很困难的。凡是亲自经历了这个短暂而又显得相当漫长的新时期戏剧历史的人,都会有复杂的感受。人们几乎都曾经体味到文革禁锢中解放出来的亢奋和欢悦,看到话剧的新生和复苏所带来的希望;但是,又深尝着话剧危机

  • 标签: 后新时期 锡昌 有这样一个小院 未来在召唤 中国现代历史 生存意义
  • 简介:楚辞创自屈原,宋玉继之于后,其作品之“惊采绝艳”,是汉魏六朝时期文人的共同认识,但评价却颇有区别。汉人往往将屈原与宋玉区别开来,推重屈原而以宋玉为轻薄。魏晋以后,文人却往

  • 标签: 汉代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楚辞》 屈原 诗歌创作
  • 简介:92年,是一段历史,它既记录着一个革命老人南征北战、赴汤蹈火的一生。同时也印证了无数同她一样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死而后已的光辉历程!92年,是一个符号,它既铭刻着老一辈的高风亮节、丰功伟绩;同时也启迪着年轻一代开拓进取、奋勇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新的辉煌!

  • 标签: 井冈山时期 专职委员 中央纪委 老红军 妈妈 革命先烈
  • 简介:正如书名《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所明确标示,李楠这本书是一本严格意义上学院风格的专著。为完成这部著作,著者李楠统计了自1897至1952年的千余种上海小报,列出了三百余种报名,并注明刊期、出版年月日、创办人或编辑者,重点研究了其中一百零三种。全书正文十一章,每章尾注最少四十一条,最多二百五十二条,全书合计千余条。参考他人著述及工具书九十种,同期杂志二十六种。所以罗列这一串数字,是有感于当下学界浮躁,能这般花工夫做学问的人怕是不多了。

  • 标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海小报 民国时期 李楠 编辑者 创办人
  • 简介:吉林省的现代戏创作从1978年至今,时间虽只有十余年,但它取得的成就却超过新时期以前的三十年,不仅在省内引起了各级领导、专家、读者(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好评,而且有十余部大小剧本还在全国获奖,涌现出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剧作家,引起全国戏剧界的注目,一时被人们誉为“经济小

  • 标签: 新时期 现代戏 现代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 剧作家 社会生活
  • 简介:读《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令人激动,这种激动是多年未有的感觉。作者皮钧、高波分别是社会学和管理学博士,并且很年轻,但所表现出来的意识中蕴藏着中国人心中的伟大复兴精神。

  • 标签: 执政党建设 问题研究 制度化 政治文明 政论 解析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抗战的文艺同时必然是大众的文艺,抗战之前的知识分子话语虽然已经面对着国家权力话语和民间大众话语的双重挤压,文学在听命于权威话语而服务于抗战的过程中没有完全丧失自身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的知识分子 中的迷失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30年代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之所以被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同时反对,文学中出现了知识分子话语的大面积缺席,建设真正的人的生活……这其中所显示的是五四新文学中知识分子话语本质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的知识分子 中的迷失
  • 简介: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比如从“五四”文学,到二十、三十年代,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文革文学,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文学不管怎么变,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 标签: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 中国 文学评论 政治文化环境 社会关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三 普罗文学时期的社会心理,普罗文学兴起时期的社会心理,普罗文学新发展时期的社会心理

  • 标签: 反映普罗 心理反映 文学时期
  • 简介:<正>渴求新变是文学的本性。新时期小说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处于或隐或显或弱或强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尽管如此,近两年中短篇小说的新变仍然使关心它的人们惊讶不已。——张辛欣、王安忆、刘索拉、莫言、徐星、韩少功、郑万隆、李杭育、马原、阿城、何立伟、陈村、贾平凹、陈小初、李平易、刘心武、陆文夫、张贤亮、扎西达娃……新星、老新星、新新星,奇才、怪才、鬼才、歪才……;《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透明的红萝卜》、《北京人》、《小鲍庄》、《爸爸爸》、

  • 标签: 新时期小说 创作态势 小说创作 小说实验 王安忆 贾平凹
  • 简介:对90年代的中国文学现状应作如何评价?有一批作家、理论家、学者已经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不久前,在秋景宜人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40余位与会者以“如何评价后新时期文学”为题,展开热烈的研讨。谢冕认为,新时期文学取得了可以和“五四”文学革命相媲美的伟大成绩,达到了中国文学最为激动的高度。现在需要探讨的是文学应该增长哪些品格,从而尽快走出80年代文坛的旧格局。王蒙指出,当前文学存在着三种令人感到兴趣的现象:一是周末版的风起云涌和散文的走俏为代表的闲暇文学现象,这说明文艺不仅是与斗争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闲暇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以王朔和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商品经济大潮 新写实 林建法 张承志 周末版
  • 简介:<正>一最近,重庆出版社一次性出版了共十编、二十卷、一千二百万字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以下简称“书系”)。这部丛书的出版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套“书系”规模大,取材广,资料丰富,全书共分十编——“文学运动”、“理论、论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诗歌”、“戏剧”、“电影”“通俗文学”和“外国人士作品”。其中,《外国人士作品》是综合性(包括各种体裁)的外国人士作品的汇集我作为《外国人士作品》编的编选者,面对各界人士对此书的关注,不禁热泪盈眶,思如潮涌,写下了这篇“漫记”,以作对读者和关心者的“交待”。

  • 标签: 外国人 作品 爱泼斯坦 中国抗日战争 “通俗文学” 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