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亲近的仇人 人活一世,真正亲近的人并不多. 但仇人绝对是亲近的人之一,绝对是. 一定是因为曾经亲近才成为仇人的,没有过深入的了解,细密的接触,无怨无恨,无缘无由,何仇之有?……
简介:<正>多雨的南方春季,地势低洼的老家在潮湿的雨气里浸泡着。雨水多的时候,天井出水不畅,积聚成水汪汪的一潭,有一部分就化成雾状进入房间,被木板、粉墙吸附。从我睁开眼睛,这个百年老屋已经铅华洗尽。土木的剥蚀在每个雨季到来的时候,由于漏雨而加剧。小孩在一天天长大、强健,家园却一天天衰颓,总是在湿漉漉的清晨醒来,就可以看到外边粉墙形成的各种水印图案。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是一阵雨水的杰作,这么多年,谁也记不得,多少没能进入地下的雨水,成了这么多形制古怪、色泽深浅不一的画面。那时,我正在幼儿园里对绘画产生兴趣,画着教科图上的花鸟鱼虫。这花费了我太多的工夫——为了不走形,务求使一些线条固定,像树脂里的一线松针,无法移动得准确。其实,我是不喜欢准确的,那些太方正、对称、均衡的比例,使人下笔时没了童趣,远远不如我在课
简介:买书读书常使我囊空如洗。记得从汉源书店买来的最后一本书是《我的死了的生活的回忆》,其作者是生于1852年,死于1933年的英国唯美作家乔治·莫尔先生。有几天我曾企图像乔治·莫尔一样,专心写自己记忆中的事情,结果给房东一次次催讨房钱搅得心烦意乱,才写了半页纸就搁笔作罢。像以往的求职经历一样,总是在找过第三个或第四个单位之后,才有人斜眼看我一下。这回斜眼看我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的安徽人。他坐在办公桌上跟我说
简介:170多年前,德国诗人歌德有感于民族间的文学交流,而作出"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①的预言.那时,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与革新,人类借以认知、表述世界与自我的路径似乎被空前地拓展.在纸面的语言文字之外,甚至在影视、广播等视听语言之外,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仿佛在一夜之间从人们想象力的地平线上陡然升起,并以呈几何级递增的速度分割了大众的日常精神生活.而今天的人们,一旦进入Internet的链接,就几乎无法回避扑面而来的信息集束.与此同时,作为个人行为的阅读或写作,突然发现个人想象力与表述的限度;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与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涌现,个人常常油然而生出一种近乎直觉的"震惊"."震惊"成为"网络文学"峥嵘初现时带给"网民"的第一体验.而在我看来,"震惊"同样以其饱含后现代色彩的效果展示,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基本美学内涵之一.
简介:傍晚,昏黄路灯下,清新绿地中的小道上,我缓缓地走着,低头干着一件浪漫并且有趣的事情--给女友发短信:"亲爱的,我爱你!短信虽短但是情谊无限,我只希望这辈子可以和你活到老,爱到老,发到老."刚刚发送完毕,只听到一声惊呼:"小心!"然后"扑通"一声我掉进了一口干枯的井里.昂头看天,我斯文地大骂:"这是谁挖走了社会主义的井盖?"井口一个女孩关切地低头问我:"怎么样?你没有摔伤吧?痛不痛?"我粗暴地回答:"你摔摔试试就知道痛不痛了.快拉我上去!"她正要伸出手的时候,胸前挂的手机响了,来了一条短信息.她把手缩回去,看短信.我在井下焦急地说:"不要看了,是我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