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治疗高位隐睾的临床效果,并与未离断精索血管进行腹腔镜睾丸固定术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采用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治疗的20例高位隐睾患儿(简称F-S组);同时选取同年龄组未离断精索血管进行腹腔镜睾丸固定的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F-S组年龄6~18个月,平均年龄13.5个月;左侧7例,右侧13例;对照组年龄6~18个月,平均年龄12.5个月;左侧6例,右侧14例。F-S组患儿符合Fowler-Stephens手术指征,Fowler-stephens一期手术采用3孔腹腔镜技术。术后6个月二期手术经腹股沟开放完成。对照组患儿精索发育良好,不符合Fowler-Stephens手术指征,采用3孔腹腔镜技术一次手术完成睾丸固定。两组随访至术后6个月,测量术后两组患儿睾丸容积及性激素指标。F-S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术前、术后的超声测量的睾丸体积及性激素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研究,两组患儿之间进行激素对比研究。结果F-S组、对照组手术均顺利将睾丸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内,两组均在术后6个月复查20例睾丸位置无回缩。F-S组睾丸体积2例较术前有减少,术前容积(0.34±0.16) ml,术后容积(0.38±0.13) ml,P=0.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例睾丸体积较术前减少,术前容积(0.40±0.14) ml,术后容积(0.40±0.15) ml,P=0.9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激素复查:两组手术前后睾酮均<0.087 nmol/L,雌二醇均<18.35 pmol/L,促黄体生成素(LH)均<0.1 U/L,无明显变化,F-S组术前催乳素(PRL)中位数为13.44 μg/L,术后中位数为12.3 μg/L,对照组术前催乳素中位数为15.45 μg/L,术后为10.34 μg/L,比较手术前后变化,P=0.7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组促卵泡成熟激素(FSH)术前中位数为1.18 U/L,术后为1.61 U/L;对照组FSH术前中位数为1.21 U/L,术后1.10 U/L,两组比较,F-S组术后较术前增高,P=0.0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组孕酮术前中位数为0.25 nmol/L,术后为0.17 nmol/L;对照组术前孕酮中位数为0.56 nmol/L,术后为0.24 nmol/L,比较两组,术后较术前降低,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是治疗精索长度不足以将睾丸降至阴囊的特殊高位隐睾患儿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但精索血管离断对激素变化确有影响,选择此术式需谨慎及充分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感染、肺栓塞以及麻痹性肠梗阻,但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种类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开腹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有望完全取代传统开腹手术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为大家熟知。相比之,卢梭的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则鲜为人知。在笔者看来,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值得探究。在其观点中的第一、第二阶段前半期基本与0-6岁儿童,即我国的学前儿童年龄段刚好相符。本文是在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0-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教育者提供些许适宜的教育建议或策略。
简介:摘要:对一个泵站错台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分期浇筑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数值仿真模拟,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以及先浇筑下层混凝土底板对后浇筑上层底板的约束作用对混凝土开裂风险大小的影响,判断泵站错台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分期浇筑可行性。
简介:我国竞技体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传统分期理论的长期指导,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分期理论也为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介于传统分期理论的局限性,为适应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和日益增多的竞赛活动的发展趋势,世界高水平的教练员为寻求运动技术水平的突破性提高,经过30多年训练实践,又催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板块周期理论。以排球训练为例,新、老中国女排都取得了世界冠军,中国老一届女排运用传统的分期理论指导训练,而新一届中国女排训练实践运用,则更多地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的“板块周期”理论的特征。世界冠军日本男排、全国冠军江苏男排等队的训练实践验证,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指导是成功的关键。包括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训练理论运用,以及青少年运动员、男女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理论实践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现代周期板块训练理论的创立、发展、完善,明确了与传统分期理论的某种差异性,以及现代板块周期理论和传统分期理论存在的互相的包容性,同时也凸显了现代板块周期理论成为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指南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中医骨折分期治疗对于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0只大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一期治疗组、二期治疗组、三期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其余三组使用分期对应的中药治疗,运用X线和组织学方法检测左侧胫骨标本,分析各种治疗方法对于骨折愈合的作用。结果治疗对照组在第5d起,各时间点的得分均低于一期、二期、三期治疗组,二期治疗组得分最高;X线片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二期治疗组骨痂填充率最高;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二期治疗组得分最高。结论中医骨折分期疗法能够很好地治愈骨折患者,其中二期治疗是治疗效果最好的分期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患者两侧膝关节使用间隙平衡(GB)和测量截骨(MR)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57例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双侧分期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首次行TKA时随机采用MR或GB技术,对侧手术则用另一种技术完成。手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假体均选择同一种假体。比较两种截骨技术行TKA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5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1例,首次手术年龄(68.5±4.6)岁(59~79岁)。随访(29.6±4.5)个月(22~39个月)。两次手术间隔(4.7±3.0)个月(0.5~12.0个月)。GB侧术后的引流量相比MR侧更少[(93.6±22.2)ml比(109.9±36.9)ml,P=0.003]。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GB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R侧[(3.0±0.8)分比(3.5±1.2)分],活动度较MR侧高(105.7°±8.2°比100.2°±7.5°),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优于MR侧[(78.5±5.4)分比(74.2±6.3)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低于MR侧[(35.4±5.5)分比(38.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和WOMAC方面,两种技术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GB侧满意率为84.2%(48/57),MR侧为86.0%(4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技术在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在无明显畸形的膝关节炎患者中,使用GB和MR技术行TKA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肛周脓肿采用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和传统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对照组行传统分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患者随访2个月比较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显著提高(97.67%VS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比传统分期治疗显著,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肿瘤、淋巴结与转移(TNM)分期系统已被国际抗癌联盟(UICC)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采纳接近50年,在此期间N1淋巴结评估标准几乎没有被修订过。但是,N1病变的异质性必须被重视,因为不同N1期患者之间生存情况差异巨大。既往研究中探索了不同N1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影响的差异,但缺乏13/14组淋巴结信息一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肺内淋巴结分检的前提下,本研究团队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N1转移淋巴结的解剖位置进行N分期:累及肺内区淋巴结(12~14组)被定义为新N1a,累及肺门区淋巴结(10~11组)被定义为新N1b。改良的分期方法能够更好地辨识N1病变异质性,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更为有效的N1淋巴结分期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疾病分期及痛经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经腹腔镜诊断的82例内异症患者,术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痛经评分,依据腹腔镜下所见病灶范围及特征,进行修正内异症分期法(r-AFS)评分及分期,同期选取妇科体检未发现异常的育龄期妇女75名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BDNF水平,并分析内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临床分期及痛经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内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为(1 082±43)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49±30)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BDNF水平在r-AFS Ⅲ~Ⅳ期患者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1 164±389)ng/L比(791±218)ng/L,P<0.001];BDNF水平与痛经程度具有正相关性(r=0.682),中重度痛经患者显著高于无痛经和轻度痛经患者[(1 292±43)ng/L比(718±36)ng/L,P<0.001]。结论内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其临床分期和痛经程度具有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