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潍北凹陷主要有2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Ng/Es4(Ng/Ek1)及Ek2下/Ek3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简介: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