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急性肾损伤时的诱发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几率进行预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3~2008年我院收治的共14例诊断明确的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急性肾损伤的患者,用1:3配对分析42例多发性骨髓瘤未并发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并对其诱因进行整理,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以感染最为常见,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造影剂,另外高尿酸血症和利尿剂的使用也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相关。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多数有明确诱因,治疗过程中应准确评估患者情况,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并发几率,从而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预后。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冠脉内注射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抽取骨髓分离、培养、扩增后12~14d行冠脉内注射,另选取20例PCI术后拒绝行细胞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PCI术后1周及1年进行临床随访、超声心动图及18-氟-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心肌断层显像(18F-FDG-SPECT)。结果:治疗组未见与移植有关的体温升高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与对照组比较,1年后治疗组超声心动图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及SPECT代谢缺损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注射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骨髓来源的心肌细胞生成及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价值。方法:此次将从院内进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患者中进行病例选取,入组60例患者,应用抽签方式进行分组,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基础组利用常规护理,对比指标:护理前后患者负性情绪评分结果。结果:护理前,综合组负性情绪评分与基础组对比,差异较小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的使用现状。方法:以某三甲综合性医院2010年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期间至少使用过1次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经简单随机抽样进行回顾性调查,评价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共调查病例1920例,仅9.9%(190/1920)的病例合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用药指征不合理,占76.3%(1465/1920)。91.4%(1755/1920)的病例以预防性用药为主,而以预防应激性溃疡为目的的病例占50.3%(967/1920)。结论:应建立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用药指南,加强用药干预,以改善质子泵抑制剂的不合理使用现状。
简介:目的皮肤试验抑制指数(SkinTestInhibitionIndex,STII)是评价抗组胺药疗效的一个药效学指标,本试验以阿伐斯汀为例应用STII方法评价抗组胺药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方法选择27例花粉症病人,分为阿伐斯汀组(24例)和安慰剂组(3例),并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30、90min后观察受试者的过敏原皮试反应,计算STII值,并将STII达到10的时间定为起效时间.结果安慰剂组前后过敏原皮试风团无显著差异,而阿伐斯汀组30、90min后,STII值分别为22.2、237.7.故可初步认为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小于30min.结论STII可做为评价抗组胺药起效时间的客观指标之一.
简介: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因子(URAT1)是一种阴离子转运体,它位于肾小管近端小管顶部细胞中,决定尿酸的重吸收,常作为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药物的靶点。Lesinurad是一种URAT1选择性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研发,并于2015年底被FDA批准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联合用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症状的缓解治疗。主要介绍Lesinuard的药物概况、相关研发背景、合成路线、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试验等方面研究情况,为该药的推广应用以及同类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简介:自1988年奥美拉唑(Omeprazole)上市以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s,PPIs)的研发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先后又有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雷贝拉唑(Rabeprazole)、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来米诺拉唑(Leminorazole)等新药上市,该类药物对基础、夜间胃酸和五肽胃泌素、试餐等刺激的胃酸分泌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是目前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一类胃酸分泌抑制剂.PPIs的研发成功,成为20世纪胃肠病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可以说PPIs是临床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有力武器.本文就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相关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