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于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术前工作中应用CT影像诊断的方式,对其分期价值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份到2018年9月份进行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然后对这些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并将这些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患者手术之前的分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比分析其与术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和病理学相关内容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展在应用CT影像对直肠癌患者临床术前分期情况进行诊断以后,在T1-T2期中的正确率达到66.3%,T3期的正确率为79.3%,T4期的正确率为77.3%。结论对直肠癌患者应用CT检查以后,可以更好的诊断出临床术前分期情况,所产生的效果是很好的,在临床方面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莱特联合化疗应用于晚期直肠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2 年 6 月 -2014 年 5 月间我院收治的晚期直肠癌的患者 30 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 15 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于临床应用常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为 mFOLFOX 6(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四氢叶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化疗治疗基础上,加用康莱特进行输液治疗。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观察组 15 例患者中,经临床治疗显效 1例,治疗有效 9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达 66.66% ;相比较对照组 15 例患者中,经临床治疗显效 0例,治疗有效 7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46.66%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康莱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具有增强化疗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CT与MRI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确诊时间在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以CT和MRI来对患者进行检查,并给予术前分期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来对患者进行分期诊断,将其作为参照,来对CT、MRI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68例直肠癌患者经过病理学检查后,T1期的有8例、T2期的有9例、T3期的有51例。MRI术前分期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MRI检查相较于CT检查的分期准确率明显更高,其能够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MRI-DWI技术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N分期中的检出率,并探讨其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直肠癌确诊病患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T检查组以下简称A组和 MRI-DWI技术检查组以下简称B组各34例,分析检测符合率。结果:B组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可准确对T分期和N分期进行区别,且检出率较A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MRI-DWI技术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可明确直肠癌术前分期,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可提升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直肠癌造口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延续护理),对比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前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给予延续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为了解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的水平与该疾病的关系,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87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进行CEA检测,同时检测了3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正常组CEA为9.84±2.44ng/ml,术前患病组CEA为38.85±19.21ng/ml,其中结肠癌组为37.43±18.58ng/ml,直肠癌组为39.72±20.67ng/ml,正常组与患病组比较P〈0.01,结肠癌组与直肠癌组比较P〉0.05。术后2个月内对48例术前CEA阳性者进行监测,36例CEA降至11.21±3.65ng/ml。结论:CEA水平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诊断,术后疗效评估及监测肿瘤复发与转移是一种经济,简便易行的有效手段。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时癌细胞微转移情况。方法以K19mRNA及癌胚抗原(CEA)mRNA为标志物,取门静脉血与周围血做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K19mRNA以及CEAmRNA两者的阳性率大致相符,而且与临床分期、病理细胞分化情况相关(P<0.05)。经过2年的随访,阳性、可疑及阴性组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液循环中K19以及CEA两种标志物的检测.具有提示临床情况的意义,并且与患者预后有关。可用于对术后患者的定时复查,以使医师及早做出进一步的治疗计划或及时调整现有治疗计划。
简介: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12例BRAF突变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BRAF突变患者,男性7例(58.3%),女性5例(41.7%),均为40岁以上;右半结肠2例(16.7%),左半结肠及直肠10例(83.3%);腺癌10例,腺癌及黏液腺癌混合型2例;中分化及低分化各6例,无高分化;8例行DNA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均为微卫星稳定型;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为27.3%,疾病控制率为72.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为16.4周;中位总生存期(OS)32周。结论:BRAF突变多见于中老年、分化较差、左半结肠的肿瘤,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线化疗敏感性差,预后不良。
简介: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在低位直肠癌周围黏膜的表达及浸润范围。方法采用PAP法对60例低位直肠癌周围黏膜进行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直肠癌CEA阳性肠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用正常羊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CE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P〈0.001),癌旁黏膜CE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01)。而直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P〉0.05)。CEA在乳头状腺癌与低分化和中分化腺癌表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头状腺癌、低分化与高分化腺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浸润深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有一定的关系(P〈0.001),直肠癌的最大直径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P〉0.05)。结论CEA在直肠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的表达,其阳性程度不同,低位直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而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的距离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同期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10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均进行同期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再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前后肿瘤的直径、分期,放化疗毒副作用以及术后保肛率。结果100例患者同期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直径(2.84±1.65)cm小于同期新辅助放化疗前的(4.65±1.5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0,P〈0.01)。患者同期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分期情况(T0期0例,T1期0例,T2期0例,T3期40例,T4期60例)优于同期新辅助放化疗前(T0期16例,T1期20例,T2期28例,T3期20例,T4期1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54,P〈0.01)。无因放化疗毒副作用而死亡的患者;8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其毒副作用较小。术中44例(44%)患者实行保肛治疗,术中无死亡情况出现。结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在手术治疗前进行同期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能有效减小肿瘤直径,从而缩小肿瘤体积,有效改善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预后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经验证,其毒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