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炎及并发症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5月疑似阑尾炎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CT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106例阑尾炎患者中确诊阑尾炎有104例,其余2例患者非阑尾炎。对比螺旋CT诊断结果,CT检查的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50%,准确度为87.74%,螺旋CT用于诊断阑尾炎的准确度较高,是临床确诊阑尾炎较为意义的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CT在阑尾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诊断准确度较高。急性阑尾炎患者的CT检查影像表现为:阑尾肿大增大、周围有炎性物质渗出、阑尾尾端有积液、管壁增厚且管阑尾周围脓肿。结论:螺旋CT检查用于阑尾炎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CT检查操作简单、无创,可反复检查,因此是诊断阑尾炎的重要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肺部良性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时,将螺旋CT与X线检查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11月进行研究,录入56名确诊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医务人员确诊患者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将患者记录为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组;同时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确诊为肺部良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对照,记名为良性肿瘤组;并按照要求开展治疗工作,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螺旋CT与X线诊断,确认患者的病情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在诊断完成后对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率进行记录。结果:在应用两种影像学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发现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相较于X线来说明显更高,医务人员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病情,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良性肿瘤组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病灶都不存在毛刺或者锯齿的特征,其病灶结节边缘较为规律,而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组中所有患者中,有绝大部分患者都存在毛刺状的边缘型病灶,病灶边缘呈现不规则特征,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PSCLC)及肺部良性肿瘤的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MSCT)相比于传统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多层螺旋CT能够更明显地显示出肿瘤边缘的毛刺状或不规则特征,这对于区分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肺部良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建议在肺部肿瘤的初步筛查和确诊中,优先考虑使用多层螺旋CT作为主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CT、MRI的疾病表现和病理检查的对照情况。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21月我院收治46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案例。46例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学技术确诊为CT、MRI。所有患者在手术病理检查前接受CT、MRI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判断CT、MRI检查结果。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依据,MRI的检查准确性明显高于CT检查,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在检查中CT、MRI检查的效果有一定出差异,MRI检查准确性相对较高,临床中可以先CT后MRI的顺序进行检查,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关节病变的超声表现及中西医治疗效果。方法:选取RA病人5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滑膜的厚度,血流供应、骨面及软组织情况,并将5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布洛芬及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74%腕关节滑膜增生,51.5%手部关节滑膜增生,血管过度增生60.6%,关节腔积液占26.9%,关节软骨及骨侵蚀者210例,占35.9%。通过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1)超声可作为RA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2)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CT与 MR在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时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在 2017 年 4 月至 2019年 10 月期间,选取 92 例于我院收治的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 为研究对象 ,采取 CT与 MR诊断 ,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诊断时典型征象:平扫等密度共计 18 例,中央疤痕 18 例。增强后动脉期 90 例由明显强化迹象,门静脉和延时期高密度与等密度 63 例。不典型征象:平扫稍低密度 53 例,低密度 37 例,其中有 37 例密度不均匀。 MR 诊断时 T2WI 显现稍高信号 62 例,等信号 11 例, T1 等信号 19 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89 例,中央瘢痕 3 例。不典型征象: T2 高信号 8 例, T1 低信号 67 例,轻度信号 8 例。 结论:对于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而言,采取单一的诊断技术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需采取 CT与 MR联合的形式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真确率。
简介:1病例资料某女.56岁,因上腹持续性绞痛2小时于2003年2月27日收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末服药治疗。入院体检:BP160/110mmHg,上腹偏左压痛,余无特殊,血常规示:Hb120g/L.WBC11.3×109L,尿常规无异常。经抗感染,解痉治疗后腹痛消失.次日测血压正常,B超示:肝、胆、脾、胰、双肾、膀胱未见异常。3月1日应患者要求出院。3月2日晚9时30分患者因上腹阵发性胀痛3小时,伴呕吐再次入院,查:BP100/70mmHg,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下腹正中及偏左压痛,余无特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病理性Q波及ST段改变,左房负荷过重。尿淀粉酶80u/L,尿糖+1,尿酮体+2,微量血糖15.3mmol/L。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采用化疗药物治疗后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心电图表现。方法以55例2015.1.1.~2016.1.1.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妇科肿瘤(乳腺癌、子宫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且发生了心脏毒副作用,另外以20例采用内分泌疗法的妇科肿瘤患者为参照对象(对照组),了解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产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5例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心电图表现为偶有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RS低电压,并且早期多为一过性;心脏毒副作用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及其累积的用药剂量有关。结论由于早期心电图监测具有一过性,因此对于慢性心脏损伤患者来说并不能实现有效监测和预防,必须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同时为了避免和减少化疗药物导致心脏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合理的把握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