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对照法评价观察氨碘肽注射液(舒视明)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玻璃体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氨碘肽注射液组肌肉注射治疗玻璃体混浊158例(169例只眼)普罗碘胺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玻璃体混浊113例(126只眼)均为qd注射30d为一疗程,各二疗程。结果氨碘肽注射液组总有效率67.5%,普罗碘胺注射液组总有效率41.3%。结论氨碘肽治疗玻璃体混浊的临床效果主要依赖于该药的主要成分1来源于猪眼睛2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天氡胺酸,赖氨酸等十多种基本非常接近人眼需要的氨基酸,起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效的促进玻璃体混浊吸收,组织修复有效提高眼的光学通路,改善有限视力.
简介: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和Davidson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液和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域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遇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的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的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的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的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液对豚鼠眼球的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眼肌麻痹疾病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眼肌麻痹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实验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针对该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其疗效差异,经人院前检查,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眼科疾病史、遗传眼科疾病史均无明显差异,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7/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19/30),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眼肌麻痹疾病使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较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更好,不仅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同时改善患者的眼部血液循环,补充眼部肌肉所需营养,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timolo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准分子中心2007—08/2008—08接受LASIK手术病例1400例2650眼,随访0.5a以上,发生屈光回退者有53例66眼,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1g/L玻璃酸钠眼液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wk,治疗结束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视力提高行数)。结果:试验组视力提高-1~4(平均1.45±1.09)行,对照组视力提高.2~2(平均0.61±0.86)行,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0,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2.5g/L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具有显著疗效。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时效和疗效。方法:收集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2009-01/2015-12下泪小管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6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33例33眼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B组34例34眼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组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和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44.42±10.66min,B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30.06±6.2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术后6mo冲洗泪道判断手术疗效,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结论: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疗效佳。
简介:目的:观察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培养角膜缘干细胞及球结膜上皮细胞,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E-5蛋白鉴别角膜缘干细胞。搜集两组培养细胞的上清液加入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并设立对照组。培养24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缘干细胞AE-5染色呈阴性,而球结膜上皮细胞为阳性。加入角膜缘干细球结膜上皮细胞和对照组培养液的血管内皮细胞MTT值分别为2.097±0.079,1.981±0.034和1.990±0.044。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9.169,P=0.000)。加入角膜缘干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5和P=0.007)。结论:角膜缘干细胞培养液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的特征。本研究从功能学角度为角膜缘干细胞理论提供更多的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总结白内障扶贫复明术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本院2011-2013年间参与防盲民生工程,共有31例患者发生“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眼压升高、浅前房、虹膜脱出,通过注入黏弹剂以及升高灌注瓶高度无法维持前房深度,术中检查未发现眼内出血现象,其中7例发生在水分离和水分层后,24例发生在皮质吸出过程中。所有发生灌注液迷流综合征的患者均暂停手术,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若经药物降压无效,可根据手术条件行经平坦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或玻璃体腔穿刺术,待前房形成后继续进行手术。结果31例患者中,29例经甘露醇静滴治疗后前房形成,继续完成手术,2例经药物降压仍不能形成前房,经平坦部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前房形成,继续完成手术。术后1天裸眼视力0.3~1.0者为20例(20眼),视力0.1~0.3者为8例(8眼),视力0.02~0.1者为3例(3眼),眼压高于或等于21mmHg者10例(10眼),发生角膜水肿者14例(14眼)。术后1周裸眼视力0.3~1.0者为24例(24眼),视力0.1~0.3者为7例(7眼),眼压均恢复正常,无角膜水肿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术中并发症,经正确处理可以缓解突发性眼压升高引起的各种体征,顺利完成手术。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