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加重因素、病程、组织病理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特征.方法:对11例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7~24岁,好发于耳、前胸、腋下等皮脂溢出部位;日晒、出汗、受热等因素会使皮疹加重;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所减轻,家系发病病情多呈逐代减轻趋势;组织病理特征表现: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形成,绒毛增生和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经异维A酸或阿维A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组织病理检查对毛囊角化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维A酸类对治疗本病有效.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临床分析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勃起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50例初次接受化疗的男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进行评估化疗前后勃起功能状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58.0%。其中,CR14例,PR15例,PD21例,SD0例。化疗前勃起功能障碍32.0%,化疗后勃起功能障碍83.0%,化疗前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消化道肿瘤、鼻咽癌、肺癌、淋巴瘤、软组织肿瘤患者IIEF-5评分较化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不同病理类型间IIEF-5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男性肿瘤患者实施化疗后会增加勃起功能障碍,增加其发病率。

  • 标签: 男性肿瘤 化疗 勃起功能
  • 简介:目的:总结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利用无创手段诊断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图像。结果:23例患者全部具备基底细胞癌的经典指征,皮肤镜下各主要指征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巢、分支状血管、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蓝黑色斑片、白色无结构、蓝白幕,一半以上的病例均出现这些特征。大的蓝灰色卵圆巢、蓝白幕和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在重度色素组基底细胞癌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色素组(P值均〈0.05)。结论:皮肤镜能明显提高基底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皮肤镜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索蠕形螨与酒渣鼻的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发表的7篇蠕形螨对酒渣鼻的致病性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酒渣鼻患者的毛囊虫感染率比无酒渣鼻者的感染率高(率差RD=0.32,P=0.02).结论酒渣鼻患者的毛囊虫感染率比无酒渣鼻者的感染率高,提示可应用杀蠕药物治疗酒渣鼻。

  • 标签: 酒渣鼻 蠕形螨
  • 简介:目的了解银屑病治疗不当导致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总结北京朝阳医院14例因银屑病治疗不当导致汞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汞中毒患者均为使用中药偏方引起,其中熏蒸吸入者5例,口服者4例,外用者2例,口服联合外用者3例.汞中毒患者主要出现神经衰弱征候群、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化学检测结果均有其特异性.早期诊断和使用特效解毒剂治疗,多数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对银屑病进行规范治疗,避免治疗误区,对防止患者汞中毒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银屑病 中药 汞中毒
  • 简介: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5.4±12.4)岁。临床典型表现为皮肤斑块、斑片或结节,未见溃疡。躯干最为多见。超声:肿物位于皮下,肿物边界清楚,边缘尚规则,内呈分叶状,瘤体内有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其内可见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一致性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似纤维肉瘤样改变,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本组病例MMS手术者1例术后1年复发,2例术后3年复发。结论:DFSP形态多样,临床容易误诊,B超检查对诊断、判断肿物边界以及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进一步确诊。MMS对本病治疗有很大优势。

  • 标签: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表现 超声表现 MMS手术 病理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国际勃起障碍功能问卷评分与患者焦虑、抑郁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袁、抑郁自评量表及一般健康问卷调查进行评分,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勃起功能障碍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64.1%(77/120),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75.8%(91/120)。焦虑和抑郁得分均较国人常模明显升高(P〈0.01);回归分析显示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评分与婚否、病程、一般健康状况、抑郁、焦虑密切相关。结论: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发生率较高,焦虑、抑郁、病程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提示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勃起功能障碍 抑郁 焦虑
  • 简介:目的:了解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确诊的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为好发于女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胫前紫红色至红褐色斑块,边缘隆起,中央为黄褐色萎缩伴毛细血管扩张,常伴发糖尿病。病理特征为栅栏状肉芽肿性皮炎,呈层状外观。结论:类脂质渐进性坏死临床较罕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早明确诊断。

  • 标签: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诊断 治疗
  • 简介:性传播疾病(STD)由各种感染性微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STD混合感染是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STD传播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福州地区 女性 性传播疾病 微生物 公共卫生
  • 简介:目的对239例HIV感染者基本情况、皮肤损害和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关系进行分析,探讨HIV感染者并发皮肤病的特点。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分为A组有皮肤损害(112人),B组无皮肤损害(127人)。统计皮肤瘙痒及皮疹、黏膜溃疡、口腔糜烂、疱疹等五类皮肤损害,分析两组基本情况差异、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及皮损组皮肤损害评分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39例分析对象皮肤损害发生率为46.86%;皮肤损害组中有皮肤瘙痒者71.43%,皮疹43.75%,黏膜溃疡14.29%,口腔糜烂11.61%,疱疹10.71%;两组均在30~3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无皮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皮损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在HIV感染并发皮肤损害者中,皮肤瘙痒和皮疹较为常见。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至200个/mm3以下时容易发生皮肤损害,但皮损严重程度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关系。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皮肤损害 CD4+淋巴细胞计数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 标签: 妊娠合并梅毒 临床特点 预防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孕前规范驱梅治疗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需要驱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无系统感染的梅毒血清固定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按妊娠期是否接受驱梅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比较其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共收集了68例患者,A组46例,B组22例,两组患者足月产分别有44例(95.65%)和21例(95.45%),早产分别有2例(4.35%)和1例(4.55%),低体重儿两组各有1例(2.2%、4.5%),两组均无先天梅毒儿出生。两组在足月产、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孕前经过规范驱梅治疗的育龄妇女,如果没有合并系统感染,妊娠期在密切随访下可能无需予驱梅治疗。

  • 标签: 梅毒 妊娠 血清固定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我院皮肤性病门诊患者生殖支原体(Mg)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2—10月就诊于皮肤性病门诊疑似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235例(男165例,女70例),采集男性尿道或女性宫颈分泌物分别进行超显微镜检、淋球菌培养、支原体培养、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和生殖支原体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检测。结果235例患者中各种微生物检出情况分别为Mg17例(7.23%),解脲脲原体(Uu)72例(30.64%),人型支原体(Mh)22例(9.36%),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10例(4.26%),淋球菌6例(2.55%),上述检测项目全部阴性122例(51.91%)。Mg阳性的17例患者中单一感染7例(41.18%),混合感染10例(58.82%),其中Mg+Uu感染6例,Mg+Uu+Mh感染4例。结论Mg可单一感染,也可混合感染,临床上应加强对性病门诊患者Mg的筛查。Mg生长条件要求高,培养成功率低,SAT检测是目前可以选择用来检测Mg的方法之一。

  • 标签: 生殖支原体 感染 性病门诊 SAT检测
  • 简介: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最初由Shepard(1954年)从尿道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获得,现已被公认为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一种病原体[1].

  • 标签: 解脲支原体 药敏试验 UU 病原体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西藏拉萨地区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在2008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HS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男女比例为2.58:1,发病时间无明显四季差异,年龄4-61岁,平均(20.24-11.0)岁,发病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疹发生率最高96.5%,与其他多个报道结论类似,在皮损的严重程度上,明显高于武汉地区;腹部受累比例低于国外报道,高于武汉地区(P〈0.05);肾脏受累比例与韩国及西班牙报道类似,高于武汉地区(P〈0.05)。本研究中20岁以下发病明显高于20岁以上,发病高峰集中在5-10岁及15-20岁2个年龄段,其中15-2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20岁以下的41.9%,以入伍新兵为主,且与本研究及其他多个研究15岁以下年龄段相比,累及肾脏的比例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在发病原因,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存在差异。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拉萨地区 临床分析
  • 简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步上升,人民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性文化意识不断加强,对生活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昔日羞于启齿的难言之隐,开始求医寻药。笔者自1994年以来收治性功能障碍患者942例作分析。1.资料与结果1.1.一般资料:942例性功能障碍患者中男性812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3岁,小于

  • 标签: 性功能障碍 病例分析 男性 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研究银屑病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检索1980-2017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公开发表关于银屑病与血脂水平之间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制作森林图并计算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银屑病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Egger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银屑病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多表现为血脂异常,上述血脂水平改变可能对银屑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银屑病 血脂水平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先天性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其治疗预后情况,为先天性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2014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共39例资料完整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入选;②患儿母亲正规驱梅治疗5例、非正规驱梅治疗34例;③临床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肝损伤、血液系统损害、骨损害、心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热、脾大;④患儿均予以青霉素治疗,未见青霉素不良反应;⑤症状体征消失的有11例、症状体征好转17例、无改善3例。结论先天性梅毒中以早期先天性梅毒最常见;早期先天性梅毒可以有皮肤黏膜、肝脏、血液系统、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损害等多器官损害;青霉素是先天性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早期先天性梅毒的预后值得关注。

  • 标签: 梅毒 先天性 临床特征 青霉素
  • 简介:目的了解天津市性罪错人员对性传播疾病(STD)的认知及防护意识,以及2011年度天津市公安局收容的性罪错人员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患病率.方法对2011年度天津市公安局收容的859例性罪错人员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B)的检测,统计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4种STD的患病率,并随机抽取其中200例完成有关STD认知及防护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性罪错人员STD患病率为42.8%,其中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单病种的患病率分别为38.6%、1.6%、6.4%和0.2%,4种STD的发病均女性多于男性,且存在4种STD混合感染现象;性罪错人员性生活混乱且关系复杂,对STD认知差且无主动意愿了解有关STD的知识,无明显防范意识,且感染STD后治疗不积极、不正规.结论性罪错人员对STD认知和防护意识差,其STD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并存在4种STD混合感染现象.

  • 标签: 性罪错人员 性传播疾病 认知情况 患病率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