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母乳成分对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定期进行儿童保健的138例纯母乳喂养足月单胎婴儿及其乳母作为研究对象。在定期儿童保健时间点进行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的测量,采用Z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根据ΔZ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长不良组(ΔZ积分≤-0.67)、生长速度低下组(-0.67〈ΔZ积分〈0)和正常对照组(ΔZ积分≥0)。采集婴儿母亲成熟乳进行母乳成分分析,比较3组成熟乳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能量的水平差异。结果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体重ΔZ积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成熟乳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能量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成熟乳母乳成分可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纯母乳喂养婴儿的体重增长速率,乳母应均衡膳食,提高成熟乳质量以维持婴儿良好的体格生长速率。
简介:目的研究细菌性血流感染患儿入院48h内发热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了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间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所有诊断为脓毒症的病例资料,筛选出符合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例,根据其入院48h内最高体温将其分为5组:〈36.5℃组,36.5℃-组(正常对照),37.5℃-组,38.5℃-组和39.5℃-组,比较5组病死率有无差异。结果符合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例共213例,其中〈36.5℃组5例,36.5℃-组44例,37.5℃-组73例,38.5℃-组69例,39.5℃-组22例。213例患儿中,死亡48例。5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6.5℃组及39.5℃-组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37.5℃-组和38.5℃-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菌性血流感染患儿入院48h内最高体温低于36.5℃或高于39.5℃者病死率会明显升高。
简介:目的分析胎膜早破与早产儿肺部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胎龄28~37周的88例早产儿依据产妇是否有胎膜早破分为胎膜早破组37例与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及白细胞计数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组患儿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患儿血白细胞计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能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却增加早产儿肺炎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佳木斯地区人群催产素受体(oxytocinreceptor.OXT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与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30例孤独症儿童和30例正常儿童进行OXTR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rs225429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测定。结果OXTR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rs2254298的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P〉0.05),并且孤独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在上述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OXTR单核苷酸多态性片断rs2254298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有关。
简介: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已被确立为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重要危险因素。Hp的致病性与毒力有关,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毒素(VcaA)是Hp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该研究通过了解Hp菌株类型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探讨Hp感染的分型诊断是否有助于判断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11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进行Hp的血清学分型,并行胃镜检查,观察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取胃窦黏膜经Harris配方苏木精染色观察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亚甲基蓝染色观察Hp感染情况。结果115例患儿中检出HpⅠ型菌株84例(73.0%),中间型菌株21例(18.3%),Ⅱ型菌株10例(8.7%);Ⅰ型菌株引起胃窦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83例、1例;中间型菌株引起胃窦黏膜中度炎症21例;Ⅱ型菌株引起胃窦黏膜轻度炎症2例,中度炎症8例,经统计学处理,各型菌株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X^2=15.444,P〈0.01),I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最重,Ⅱ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最轻;而在活动性、萎缩的发生率上,各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各型差异有显著性(X^2=10.171,P〈0.01)。各型菌株引起胃镜下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该地区儿童Hp感染以Ⅰ型菌株最为多见。各型菌株100%存在胃窦黏膜组织学改变。Ⅰ型菌株感染所致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最重,且引起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最高。Hp感染的分型诊断无助于对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的判断,但有助于对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病情�
简介:目的了解有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用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4年的临床与脑电图改变情况。方法对2004~2005年的132例有应用抗癫癎药物指征的热性惊厥患儿给予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每半年随访一次病情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每一年随访一次睡眠脑电图,共随访4年。结果随访时间1~10年,丙戊酸钠口服液单药治疗110例,长期控制率为98.2%,95例已停药,10例正处在减药过程中。托吡酯单药治疗13例,均发作控制,顺利停药。无一例出现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异常表现。治疗后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者102例,出现局灶性改变者8例,两侧同步性棘慢波4例,3Hz棘慢波及多棘慢波2例。结论对于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早期使用抗癫癎药物丙戊酸钠或托吡酯,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硅胶袋分期修复巨型脐膨出和腹裂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以来应用硅胶袋进行分期腹壁修补术的11例患儿病例资料。其中巨型脐膨出3例,腹裂8例。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将无菌硅胶袋与腹壁缺损边缘缝合成囊袋状,包裹膨出的脏器,术后逐渐挤压囊袋至内脏还纳入腹腔后去除囊袋,分层关闭腹壁缺损。脐膨出患儿行脐部成形。全部患儿术后均予呼吸机支持2-24h。结果全组患儿膨出脏器均于术后7-10d还纳入腹腔.此时腹壁无明显张力.术后无腹壁切口裂开及腹腔继发感染,伤口恢复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采用无菌硅胶袋替代涤纶补片行腹壁修补术,硅胶袋与腹壁缝合后反应小,费用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瘦素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0例新生儿静脉血和脐血瘦素水平,其中66例足月儿分为大于胎龄儿(LGA)组18例,适于胎龄儿(AGA)组32例,小于胎龄儿(SGA)组16例.采用Rohrer's指数=出生体重(g)×l00/身长(cm)3估测新生儿营养状态.结果早产儿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0.66±1.03)ng/mlvs(3.59±2.16)ng/ml],P<0.01;足月儿中AGA血清瘦素水平[(3.06±0.96)ng/ml]明显低于LGA[(4.03±2.22)ng/ml],而高于SGA[(1.13±1.98)ng/ml];足月新生儿血清瘦素水平与Rohrer's指数、新生儿体重、胎龄呈显著正相关(r=0.61,0.68,0.62,P均<0.01).结论新生儿体内瘦素是反映新生儿的发育和营养状态的有用指标.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活检病理表现,明确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不同病理表现。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因黄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疑为胆道畸形并行胆道探查、胆道造影患儿的肝活检标本32例,其中胆道闭锁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7例,分别就两者肝活检HE染色切片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胆管增生,胆管内胆栓,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虽然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造影存在胆道形态异常,但同年龄段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胆道闭锁患儿汇管区胆管增生,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P〈0.0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病理表现明显不同;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纤维化程度是鉴别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理依据;婴儿肝炎综合征能否最终发展为胆道闭锁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交叉置钉技术对于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68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男10例,女58例,年龄11~16岁,平均135岁;其中4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其余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62°,胸椎(T5~T12)后凸角度平均177°,手术方法为后路交叉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侧凸进行矫正,对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到185°,与术前比较有差异(t=3705,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202°,与术后比无差异(t=1053,P>005)。胸椎(T5~T12)后凸角术后平均228°,末次随访时平均232°,术前与术后、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705%,而末次随访时虽然主弯矫正率(694%)有一定丢失,但和术后比较无差异(t=0126,P>005)。术后无患者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结论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凸后路手术矫正,采用交叉置钉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低费用、高安全的脊柱侧凸矫正技术。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自我概念在父母冲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某县689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自我概念水平和父母冲突情况。研究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自我描述问卷和儿童对婚姻冲突感知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中介作用模型,并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父母冲突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正相关(P〈0.05),父母冲突与自我概念呈负相关(P〈0.01),自我概念与心理问题呈负相关(P〈0.01)。儿童青少年自我概念在父母冲突和心理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值的60%。学业阶段在父母冲突、心理问题、自我概念三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性别无调节作用。结论自我概念在父母冲突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暴露于父母冲突环境下的儿童青少年,应注重提高其自我概念水平。
简介:目的研究反复肺炎患儿血清YKL-40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反复肺炎患儿(反复肺炎组)、30例急性肺炎患儿(急性肺炎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的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YKL-40浓度。并进行血清YKL-40与体液免疫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YKL-40对反复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反复肺炎组血清YKL-40浓度高于急性肺炎组及对照组(P〈0.05),急性肺炎组血清YKL-40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反复肺炎组血清IgG和补体C4水平均低于急性肺炎组(P〈0.05)。血清YKL-40浓度与IgG水平呈负相关(r_s=-0.309,P=0.047),与补体C4水平亦呈负相关(r=-0.324,P=0.039)。血清YKL-40诊断反复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8(95%CI:0.921~0.994)。结论反复肺炎患儿体液免疫功能降低;血清YKL-40可能参与了反复肺炎的发生,并可作为反复肺炎诊断的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年7月至2008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年龄10岁以下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儿.观察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胸椎后凸、腰椎前凸、MRI扫描上小脑扁桃体下坠程度、空洞的形态和长度以及空洞与脊髓的最大比值(S/C最大比值),对以上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40例患儿入选,男23例(23/40,57.5%),女17例(17/40,42.5%),其中累及胸弯37例,包括左胸弯9例,占22.5%(9/40).典型侧凸模式中不典型特征发牛率为72.7%(16/21).胸椎后凸角平均为25.4°,胸椎正常后凸与过度后凸24例(24/40,60%);腰椎前凸角平均53.1°,MRI扫描发现其中36例(36/40,90%)伴有脊髓空洞.结论儿童Chiari畸形以胸弯累及多见,不典型弯型及典型弯型中不典型特征较多见,胸椎后凸角较大,对于具有上述特征的低龄患儿,建议行MRI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