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改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减压术(PEID)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为此项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6月一2015年6月,共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LS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40例,女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和改良PE1D组(改良组),每组各37例。记录2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央椎管矢径和横径的变化,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Qswestiy功能障碍指数(QD1),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在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方面,改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VAS评分和0D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但2组间各时间点VAS评分和0D1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改良PE1D可以取得与开放减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改良PE1D在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减压术,提示它是治疗DLSS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简介:目的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行性肩袖损伤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4~77岁,平均61岁;左肩7例,右肩12例。按照Cofield肩袖分类:其中小肩袖撕裂(小于1cm)2例、中肩袖撕裂(1~3cm)13例、大肩袖撕裂(3~5cm)4例、巨大肩袖撕裂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Los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根据肩关节疼痛、功能、主动向前上举角度、肌力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进行术前及终末随访评分,本组优12例,良5例,可2例。结论采用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避免了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固定时张力过高,内排锚钉的松动、脱出。内外排之间不占用肩袖解剖止点的骨面,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促进肩袖修复作用、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有利于肩袖修复同时修复大结节囊变。
简介:目的分析下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改良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injuryclassificationandseverityscore,TLICS)系统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下腰椎骨折病例资料89例,按AO分型:A3.1型22例,A3.2型22例,A3.3型31例,B2.3型6例,C1.3型8例。用改良TLICS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对比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病例切口无感染。随访12~60个月,平均29.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脊髓神经功能有Ⅰ~Ⅱ级的恢复。结论由于下腰椎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应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改良TLICS系统是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较好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with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8月本院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ACDF组(A组,30例)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132.5±8.9)min,B组为(137.0±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13.6±8.0)mL,B组为(93.7±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住院(7.37±1.73)d,B组(6.63±1.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JOA评分为6.60±1.21,术后12个月为13.83±0.91,改善率为(69.72±7.66)%;B组术前JOA评分为6.87±1.46,术后12个月为14.23±1.17,改善率为(72.51±11.26)%。A组和B组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ACDF和常规ACDF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案。
简介:目的探索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1263A/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士兵的训练性下腰痛及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于某步兵团和某装甲团分别选取247名和245名中国男性汉族士兵,按诊断标准分为下腰痛组和对照组,对下腰痛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抽取全部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DNA测序仪检测Caspase-9(-1263A/G)位点的基因型,分析该位点与训练性下腰痛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在步兵群体中,下腰痛组AA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装甲兵群体中,AA基因型在下腰痛组中的分布频率同样低于对照组,GG基因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9(-1263A/G)位点与下腰痛士兵V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携带GG基因型的装甲兵患者的VAS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腰痛更为严重,但在步兵群体中不存在这种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pase-9(-1263A/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步兵和装甲兵的训练性下腰痛相关,并且与装甲兵下腰痛患者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简介:目的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的损伤及手术时间的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简介:本文对建筑行业40岁以上近200名中老年女职工进行了骨密度(BMD)测定。根据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年龄及体重/身高^2(kg/m^2)比值等分别进行分组。经过询问病史及必要的体检,以除去患有各种系统疾病者,除去长期服用雌激素及各种钙制剂者。采用国产单光子骨密度(BMD)测量仪测量受检者非优势臂桡、尺骨中远端1/3交界处,并计算出骨密度(BMD)值。结果显示:(1)半室内半室外半体力半脑力组的骨密度(BMD)值即显著高于室内脑力组,又显著高于室由体力组。(2)建筑行业女职工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出现骨密度降低。(3)骨密度(BMD)值与体重/身高^2(kg/m^2)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提示人体的骨密度(BMD)值的高低、骨矿告量的多少不仅受年龄、身高、体重等内在因素影响,而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对人体的骨矿含量的多少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简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LDH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一定临床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经正规的非手术治疗后,其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需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住院天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20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推广和手术器械的改进,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掌握该项技术,本文就PETD在LDH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腓骨截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轻度膝内翻的疗效及术前因素在判断其愈后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40例膝骨关节炎伴轻度膝内翻的患者接受了腓骨截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并获得1~3年的随访,平均1.5年。根据Kellgren&Lawrencne(K&L)分级标准将患者分组三组,检验各变量的组间差异,分析术前各因素与愈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的股胫角及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股胫角及术后股胫角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病程、术前HSS评分、术后HSS评分、改善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改善率的73.0%可由年龄、性别、病程、术前股胫角、K&L分级、术前HSS评分解释。结论腓骨截断术加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轻度膝内翻效果明显。年龄小、K&L分级低,症状体征轻,胫骨角小的患者,术后效果较好;反之则提示愈后相对欠佳。
简介:目的探索术前三维影像测量结合自行研制的激光导航器辅助穿刺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2017年8月,共5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接受PETD治疗,32例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式行PETD(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激光导航器辅助穿刺行PETD(试验组)。术中记录穿刺次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患者术中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腰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导航器结合三维影像测量辅助穿刺,能够有效减少PETD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手术效果良好,可减少患者术中长期俯卧产生的不适感,降低医患人员辐射暴露剂量,间接降低PETD的学习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