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免疫抑制剂和生物抗体制剂在克罗恩病(CD)的治疗中取得较大成功,随之提出疾病早期即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抗体制剂的top-down治疗方案,但该方案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淋巴瘤或结核.目前如何选择合适的CD患者行top-down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中国致残性CD患者的危险因素,以期指导top-down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9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诊断满5年或未满5年但至少符合一项致残标准的CD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年和5年致残性CD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16例CD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年和5年致残性CD患者分别为156例(72.2%)和177例(81.9%).Logistic回归分析示2年和5年致残性CD患者的危险因素均为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2年:OR=8.175,95%CI:4.102-16.294,P=0.000;5年:OR=9.703,95%CI:4.297-21.910,P=0.000)和诊断时存在肛周疾病(2年:OR=7.056,95%CI:1.959-25.423,P=0.003;5年:OR=6.734,95%CI:1.466-30.922,P=0.014),联合这两个因素预测2年和5年致残性CD的准确率分别为79.2%和81.9%.结论:中国CD患者伴有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和诊断时存在肛周疾病等致残性危险因素时,说明其适用top-down治疗.
简介: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治疗癌性黄疸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有黄疸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两组:①对照组(菌栀黄/TAD+门冬氮酸钾镁)按常规给药。②HCP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HCPT(8~10mg/d,7~10日,3~4周重复1次,连用2~3个周期)。结果HCPT组较对照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低,HCPT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KPS评分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CPT能减轻癌性黄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简介: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常见临床检测指标的特点。方法我科自2012年1月~2016年9月收治住院的AC患者103例,其中无腹水患者33例,有腹水患者70例。收集临床常规检测的血清学、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结果,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结果Ac患者以男性为主,40~60岁为好发年龄;无腹水的AC患者血清PT-S、Am、TF、INR、D—h分别为(17.5±3.5)S、(33.3±4.6)s、(17.0±1.9)s、(1.3±0.3)和(749.8±1246.9)μg/L,显著低于有腹水的AC患者[分别为(2213±7.2)s、(39.2±10.5)s、(19.1±4.7)s、(1.7±0.7)和(1330.4±1402.4)μg/L,P〈0.053;无腹水组血清ALB、RBC、HGB分别为(35.1±5.2)g/L、(3.6±0.9)×10^12/L和(120.7±30.0)g/L,显著高于有腹水组[分别为(30.6±6.2)g/L、(3.0±0.8)×10^12YL和(101.7±30.1)g/L,P〈0.053;无腹水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为(93.4±128.4)U/ml,显著低于有腹水组[(468.1±498.4)U/ml,P〈0.05]。结论有无腹水的AC患者血常规、生化和肿瘤标志物可能存在差异,定期对W—S、APIT、TT、INR、D—h、ALB、RBC、HGB及肿瘤标志物等指标进行检测,或许能帮助监测病情变化。
简介:背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是一种并非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近年报道的例数明显增多。目的:总结SPNP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收治的13例SPN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α1-抗胰蛋白酶(AT)、α1-抗胰凝乳蛋白酶(AC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CD56、CD1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等的表达。结果:526例胰腺肿瘤患者中,13例(2.5%)诊断为SPNP,男女比例为1∶5.5,平均年龄31.5岁,瘤体平均直径8.0cm。术前影像学诊断SPNP者6例(46.2%)。组织形态学显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结构。影像学显示4例浸润血管和周围组织,其中1例发生肝转移。免疫组化示α1-AT、α1-ACT、波形蛋白均呈阳性,11例NSE阳性,无胰岛素和胃泌素阳性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SPNP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免疫组化检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手术治疗对SPNP的疗效较好。
简介: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的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的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的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的相关性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的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一个或多个部位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其产生的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