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胰头部慢性局限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呈隐匿发病,因炎症持续存在,可形成胰头部节段性炎性肿大,致胆总管、胰管或十二指肠梗阻,治疗时选择术式困难。近几年,我们对48例病人中的26例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收到满意的效果。在护理上我们对胰管引流、T型管引流及腹腔各种引流管进行了重点观察和护理,使26例手术病人,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初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初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或拉米夫定单药治疗24周后,对HBVDNA未阴转者再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48周。结果两组HBVDNA总体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HBVDNA≥107copies/ml患者,两组HBVDNA阴转率于第4和16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第24周(x2=4.573,P〈0.05)和第48周差异具有显著性(x^2=4.289,P〈0.05)。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宜选用联合方案进行抗病毒初始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简介:目的了解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补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Beckman-CoulterImmage800免疫化学系统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补体C3和C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DNA水平。结果在治疗6月结束时,63例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转阴,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25.4%)HBeAg阴转;恩替卡韦治疗前后CD3、CD4和CD8比率分别为1002.3±356.5、563.2±185.6和435.6±156.8,及1350.5±258.3、745.0±223.4和601.5±336.5(P〈0.05);C3和C4水平分别为0.705±0.102g/L和0.135±0.082g/L,及1.185±0.189g/L和0.216±0.046g/L(P〈0.05)。结论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恩替卡韦治疗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简介: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V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同时予以αlb-干扰素5MU/d,肌肉注射,两周后改为隔日一次,疗程1年;对照组20例,单用拉米夫定100mg/d,疗程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15.0%和30.0%(P〈0.05),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0%和35.0%(P〉0.05)。治疗组发生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能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但可降低YMDD变异率。
简介:目的分析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1例健康人肝脏右叶进行检查,测得感兴趣区肝脏组织声触诊组织量化(VTQ)值,并与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VTQ值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2),VTQ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r=0.737,P〈0.01);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G2S2合并为轻度肝纤维化组,≥G2S3,合并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组,结果VTQ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VTQ值的cut—off值为1.6m/s,其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73.7%,准确性为85.1%。结论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三联活菌片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作者两院就诊的80例老年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腹泻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髙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A、IgG含量髙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髙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M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疗效优于三联活菌片,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缩短腹泻缓解时间,安全性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对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线粒体的可能损伤。方法本研究包括18例服用阿德福韦酯2年、25例服用3年和22例未服用阿德福韦酯的CHB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患者PBMCs中线粒体DNA(mtDNA)含量(mtDNA/nDM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F2一isoprostanes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2年组患者mtDNA含量为0.6±0.4copies/cell,3年组为0.8±0.5copies/ce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copies/cell,P均〈0.05);2年组F2一iso—prostanes含量为1.5±0.8ng/ml,3年组为2.2士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3.7±2.7ng/ml,P均〈0.05);2年组TAOC含量为3.0±1.1单位/毫升,3年组为2.3±1.4单位/毫升,显著低于对照组(4.3±1.8单位/毫升,P均〈0.05)。3组问MDA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2.404,P〉0.05)。结论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PBMCs中mtDNA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其意义还有待探讨。
简介: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1,6-二磷果糖治疗慢性肝炎重度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1,6-二磷酸果糖10g静滴,1次/日;对照组用门冬氨酸钾镁30ml,丹参250ml静滴,1次/日.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纳减、恶心、呕吐、腹胀等常见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TBIL、ALT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1,6-二磷酸果糖治疗慢性肝炎重度,有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退黄降酶作用.
简介:目的评估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1例,观察6年肝癌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长期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癌发生率为5.19%;大于60岁患者肝癌发生率为11.64%,显著高于50~60岁组患者的5.36%和小于50岁组患者的1.48%(P〈0.05);男性患者肝癌发生率为6.54%,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2.67%(P〈0.05);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61%,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3.55%(P〈0.05);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使用护肝药物患者的3.82%(P〈0.05);HBVDNA≤1×104copies/ml患者肝癌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HBVDNA≤1×102copies/ml患者的3.68%(P〈0.05);ALT反复波动患者肝癌发生率为8.76%,显著高于ALT未反复波动患者的4.40%(P〈0.05);对治疗依从性好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的7.5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但不能消除肝癌发生的危险,高龄、男性、合并肝硬化、未使用护肝药、HBVDNA低水平复制、ALT反复波动和对治疗依从性差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HBeAg状态将31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常规进行肝活检术和病理学观察,分析血清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结果224例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0(42.0%)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8.0%)为主;86例HBe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以G0(29.1%)、G1(30.2%)、G2(34.9%)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1.2%)为主;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r=-0.098,P>0.05),与纤维化分期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9,P<0.01);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6,P<0.01),与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0.112,P>0.05)。结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应区别分析其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比较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撤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方法52例HBeAg阳性拉米夫定撤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应用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ALT复常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7%);停药半年后ALT复常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6%).治疗组血清HBeAg阴转率(63.3%)明显高于对照组(22.7%);治疗组停药半年后HBeAg阴转率(53.3%)明显高于对照组(9.0%).治疗组血清HB以g血清转换率(46.7%)明显高于对照组(9.0%);停药半年后血清HBeAg血清转换率治疗组(36.7%)明显高于对照组(4.5%).治疗组血清HBVDNA阴转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7.3%);治疗组停药半年后血清HBVDNA持续阴转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40.9%).结论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对拉米夫定撤药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96周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VDNA阳性的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96周。结果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12周、24周、48周和96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分别为61.76%(21/34),82.35%(28/34),94.12%(32/34)和94.12%(32/34,P〈0.05);2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也分别为72.73%(16/22),81.82%(18/22),81.82%(18/22)和90.91%(20/22,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应用恩替卡韦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在5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4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4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肝衰竭患者CD3+T细胞和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显著性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量增多。
简介: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间存在不同的状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群可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结局,其中较为特殊的是机体对HBV表现为免疫耐受,临床上常表现为HBVDNA高水平复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肝组织无或仅有轻微炎症。然而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并非始终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疾病可隐匿进展,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对于这些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人群是否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机体免疫与HBV感染的结局、如何及时发现和治疗非免疫耐受期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等方面进行阐述。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琼海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痛、胃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降低CRP、IL-6、TNF-α炎性指标水平,且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