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母婴血型不合孕妇血清中IgG型抗A(B)与新生儿溶血病(HDN)关系。方法:分析2011-06—2013—06在剂门市石化医院输血科、检验科进行检查41例夫妇血型不合O型RhD(+)孕妇及其相应新生儿标本检测结果。结果:通过母体效价检测卡检测ABO系统IgG型抗A、抗B效价:在检测41例夫妇中,效价≥64有35例,其中HDN(+)有13例,HDN(-)有22例;在高效价(≥256)16例中,HDN(+)有9例,HDN(-)有7例;效价〈646例中只有1例HDN(+)。用ELISA方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血清中抗A(B)IgG亚型:在41例新生儿标本中,IgG1亚型浓度在HDN(+)组和HDN(-)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亚型无显著差异。在41例0型孕妇血清中,IgG1亚型浓度在HDN(+)组和HDN(-)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亚型无显著差异。结论:孕妇血清中IgG型抗A(B)抗体量与新生儿溶血有一定相关性,母亲体内血型抗体IgG1含量过高,胎儿发生HDN可能性也比较大,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指导临床采取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

  • 标签: IgG型抗A(B)效价 IgG1亚型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免疫固定电泳(IFE)将区带电泳和免疫扩散结合起来,是一种灵敏性和特异性很好分离和鉴定M蛋白方法,可以鉴别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并对异常免疫球蛋白亚类分类,M蛋白存在是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重要证据,因此对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疾病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 标签: 免疫固定电泳 M蛋白 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 简介:目的:对2种不同白细胞过滤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2种不同采集方法血小板捐献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CF-E组采集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明显低于994-EF组,而血小板产量和采集效率高于994-EF组。结论:在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进一步降低血小板成品中残留白细胞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 标签: 血小板采集 方法评价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目的:研究无偿献血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与按压针眼时间长短关系,旨在寻求最佳按压时间且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率,减轻献血者痛苦。方法:将214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5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4min、5min、6min、10min,观察每组皮下淤血例数并做记录。结果:5组不同按压时间效果比较,皮下淤血率3min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min组、5min组、6min组、10min组4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偿献血拔针后按压针眼4~5min较为合适,不但能够有效防止皮下淤血,而且时间不太长,献血者很容易坚持。

  • 标签: 无偿献血 拔针 按压针眼时间
  • 简介:目的:确认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仪器在使用前,其性能可以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方法:为确认设备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可靠性和防止污染等性能,设计4个试验组:联检试验组和鉴别试验组,将生理盐水标本和NAT质控品(HBVDNA、HIV-1RNA、HCVRNA)交叉放置于标本架上,进行NAT联检和鉴别检测;仪器比对组用同一批献血者标本在同类型2台仪器上进行检测;污染评估试验组用生理盐水作为阴性标本进行NAT联检。结果:所有NAT检测结果均与预期一致。结论:血液病毒核酸检测设各项性能满足实际检测工作要求。

  • 标签: 核酸检测 仪器 性能确认
  • 简介: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K-B法进行。结果:207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分离率分别居第1、2位,占25.6%、14.5%;所有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耐药性,但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生素100%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00%敏感。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率不断上升,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性增长不良趋势。

  • 标签: 尿路感染 病原菌 构成比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采供血机构血液制品和综合医院输血常规检测病人同时进行病毒核酸筛查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采集湖北省中山医院输血科2010-05-2011-05武汉市血液中心来源血液制品3527份,以及2012-01-2012-07输血常规检测标本中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2815份血液标本作16人份混合血清样本病毒核酸扩增(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结果:HBVDNA阳性标本4例,HCVRNA和HIVRNA阳性标本未检出。结论:采用NAT技术同时筛查献血者和受血者,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输血安全风险,避免因输血传播疾病造成医疗纠纷。

  • 标签: 病毒核酸扩增技术 输血安全 输血前检查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发展,机采血小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确切。已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发生出血性疾病,及严重创伤、高难手术出血抢救重要手段。全国大部分城市医院血小板输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样我市机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也快速上升,

  • 标签: 潮汕地区 机采血小板 征召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12例(N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CHB组),以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24例(LC组),采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常规分析。结果:LC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2组,而淋巴细胞显著降低;3组间RBC、Hb和HCT依次降低,而RDW依次增高;3组间PLT和PCT依次降低,LC组MPV、PDW和P-LCR高于NC组但低于CHB组。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三系血细胞参数均发生改变,且与病程相关。

  • 标签: 肝硬化 血细胞 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1:49枸橼酸钠抗凝剂在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临床交叉配血和输血传染性指标检测中应用。方法:配制不同浓度枸橼酸钠比例,确定最大抗凝比例,取68例标本分别用EDTA-K2、肝素钠和1:49枸橼酸钠抗凝,分别用来鉴定血型和做抗体筛查,最后用聚凝胺法及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检测不同抗凝剂对交叉配血结果影响。同时,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艾滋病抗体(HIV)、梅毒抗体(TP)各30例阳性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检测,观察1:49枸橼酸钠抗凝管对检测HBsAg、HCV、HIV、TP影响。结果:1:49枸橼酸钠抗凝管能达到抗凝效果,对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结果没有影响,与不抗凝采血管对HBsAg、HCV、HIV、TP阳性标本进行检测比较,2种采血管对结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9枸橼酸钠抗凝剂能提高临床交叉配血、输血前检查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快速性和准确性。

  • 标签: 1 49枸橼酸钠抗凝剂 交叉配血 输血传染病
  • 简介: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检测阳性频率及其特异性,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临床意义,分析输血前有效处理方法,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12-02-2014-02输血或手术备血7231例患者应用微珠凝胶技术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阳性标本送烟台市中心血站进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27例,阳性率为0.37%,其中自身抗体3例,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同时存在1例,同种抗体23例。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敏感度高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检出有临床意义抗体,以减少输血风险,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安全输血
  • 简介:目的:对抗-HIVELISA试剂进行动态质量评价,确保使用试剂符合质量要求。方法:用国家参考品及临界值质控血清对抗-HIVELISA试剂进行考核。结果:抗-HIVELISA试剂有不合格现象存在,国产试剂符合率优于进口试剂,不同厂家试剂假阳性率及对弱阳性标本检出能力存在差别、同一厂家不同批号试剂盒质量也存在差异。结论:血站定期对抗-HIVELISA试剂盒监测并进行质量评价很有必要

  • 标签: 抗-HIV ELISA试剂盒 国家参考品 质量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汇集血小板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汇集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将混合白膜和一延迟同型血浆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46例汇集血小板几项特定指标;比较汇集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和出血时间(lvy法)。结果:89.1%(37/46)汇集血小板几项特定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汇集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CCI、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汇集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 标签: 白膜 白细胞过滤 单一延迟血浆汇集血小板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红细胞单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治疗中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符合国内PV诊断标准19例患者,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异常增生红细胞单采,配合临床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中Hb、RBC、Hct、WBC、PLT均值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依患者公斤体重和Htc设定红细胞采集量,单次采集后Hct降低情况及首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与再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后血液Hb、RBC、Hct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8例完全缓解,7例临床缓解,4例好转,有效率为100%;单次采集Hct平均降低幅度为16.11%。结论:红细胞单采在PV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单次采集应考虑PV患者血容量绝对增加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和对红细胞去除耐受情况适当增加采集量。

  • 标签: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
  • 简介:观察白血病患者输注单人份机采血小板临床效果,影响血小板临床效果,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因素。1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收治白血病患者、7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53例,慢性白血病患者16例。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均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和严重出血倾向,为了化疗正常进行,或缩短化疗骨髓抑止期,

  • 标签: 白血病 骨髓抑制期 血小板校正增加值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孕产妇进行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孕产妇免疫功能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等容量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SYBRGreenⅠ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人POT1基因方法。方法:依据人POT1基因及参照基因TB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CF-7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为模版,以TBP基因为参照基因,应用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OT1基因表达。结果:POT1和TBP基因熔解曲线为单峰,无杂峰及二聚体。POT1基因及参照基因TBP基因扩增效率相同(直线斜率0.0171〈0.1)。POT1基因批内变异与批间变异分别为1.3%和2.1%;TBP基因批内变异与批间变异分别为1.2%和2.6%。结论:建立了SYBRGreenⅠ实时定量检测人类POT1基因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人类POT1基因定量分析。

  • 标签: POT1基因 相对定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医院输血科行政管理上多半隶属于医院检验科,两者工作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输血科是医院储存血源,检测血型、交叉配型、分离急用血细胞和成分输血供血、为亟待营救生命患者提供血源重要学科,该学科已占有越来越高地位,由于输血每个环节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民血液健康,因此医院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输血方式感染传染性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除了受血者可能由于输入了携带某种病毒血源引起感染之外,实验操作中密切接触血源输血科人员也面临极大感染风险[1]。据报道,由于输血感染HIV和HBV都来自于“感染窗口期”供血人群血液[1];张雪花等[2]报道,某市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6%。因此,输血科员工和医院受血患者都面临着血源病毒感染严重威胁[3]。为了达到安全输血目标,笔者对医院输血科亟待改进工作环节和存在生物安全隐患进行了调查与归纳。

  • 标签: 输血科 生物安全 隐患 干预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筛选在新生儿溶血病中临床诊疗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62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其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共计检测有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特异性抗体分别为抗-E3例、抗-c1例、抗-Ce1例、抗-D1例,6例患儿均为重症新生儿溶血病,经选用与患儿配合型血液换血治疗结合光疗和药物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意义重大,在协助诊断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方面优点尤其突出。早期适时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筛选,可以使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更早找到合适血源,减少输血等待时间,对保证新生儿输血安全十分重要。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新生儿溶血 输血安全 微柱凝集法 抗人球蛋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