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CAGE内植入物术后辩证施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62例腰椎后路CAGE内植入物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辩证施护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在生活质量、生理状况、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辩证中医护理方法容易被患者接受,其恢复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平均日。

  • 标签: 辩证施护 腰椎后路CAGE术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外科治疗、术后康复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1年3月~2004年5月对36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Bentall手术;11例行Bentall手术+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或降主动脉支架术(腔内隔绝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次全弓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瓣动瓣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术后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术后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功能恢复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正确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总死亡率为2.78%,其中急诊手术为12例,死亡1例,急诊手术死亡率为8.3%;择期手术24例,无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与气管拔管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P=0.029和r=0.624,P=0.004,有显著相关性.主动脉阻断时间>100分钟和体外循环时间>200分钟与分别≤100分钟和≤200分钟的病人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出院35例患者全部接受术后康复治疗及中期随访.术后康复治疗3个月至36个月后(平均治疗9个月),31例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患者中30例(96.78%)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术前左室舒张未内径和与术后康复时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724,P=0.0016,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后康复时间呈负相r=-0.83,P=0.002,有高度相关性.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随访25.7个月.随访病人无心血管相关事件.结论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尽早手术治疗及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可望进一步减少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并可减少ICU插管时间.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大和左�

  • 标签: 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 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远端胰腺切除术后不同胰腺残端关闭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外科2016年3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实施胰腺远端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术后应用手工缝合法关闭胰腺残端,B组患者术后应用闭合器法关闭胰腺残端,C组患者术后应用超声解剖器法关闭胰腺残端。结果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A组、B组患者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A组、B组患者少(P<0.05);A组、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输血率、引流液淀粉酶值、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0d内在住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A组、B组患者的20.0%、15.0%(P<0.05),A组、B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应用超声解剖器法关闭胰腺残端,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远端胰腺切除术 胰腺残端关闭技术 术后并发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对照病例研究。对仅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分别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屈光状态、波前像差仪检查瞳孔6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四阶彗差),检查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瞳孔6mm大小时非球面组四阶球差(Z40)(P=0.000)、四阶球差均方根(RMS4)(P=0.003)、高阶像差均方根(HMSh)(P=0.016)低于球面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四阶彗差检查Z7、Z8以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面和非球面组在6.3°~4.0°视角对比敏感度(CS)(P=0.043,P=0.032)及眩光敏感度(GS)(P=0.045,P=0.037)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视角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包括球差在内的高阶像差,但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眩光敏感度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 标签: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波前像差 对比敏感度 眩光敏感度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脉造影随访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置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4.02±6.76)μmol/L比(10.90±4.51)μmol/L]显著降低、支架直径[(3.06±0.86)mm比(2.87±0.44)mm]显著减小,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5,P=0.035),而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0.857,0.850,P=0.044,0.042)。结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凝、转复并维持窦率和控制心室率[1].随着心脏电生理技术的广泛开展,射频消融术已成为目前非药物治疗房颤的主要手段,因其能减少甚至根除房颤,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复发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房颤因其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易复发,转复后难维持窦性心律,血栓形成等危险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也是研究热点。

  • 标签: 心房颤动 术后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预测价值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ECP)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CHF行PCI术的绝经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和药物治疗组。EECP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做EECP8,药物治疗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6min步行距离及Tei指数。结果两组6min步行距离(m)(589.00±47.17、556.00±48.17)及Tei指数(0.38±0.11、0.45±0.12)与治疗前(465.50±41.80、467.75±40.76,0.57±0.12、0.56±0.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CP可提高女性CHF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缺氧能力,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探讨脂联素在外动脉疾病患者中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及机制。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77例外动脉疾病患者(包括颈动脉狭窄33例、肾动脉狭窄29例及腹主动脉瘤15例)、33例对照组血浆脂联素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分析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平方根转换后外动脉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39±0.07)Sqrtmg/Lvs.(3.58±0.14)Sqrtmg/L,P〈0.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3.20±0.17)Sqrμxg/Lvs.(1.55±0.24)Sqrtμg/L,P〈0.001)。血浆脂联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呈负相关(r=0.526,P〈0.001),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384,P〈0.00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336,P〈0.001)。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吸烟年支数、血糖、血脂指标后,血浆脂联素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仍呈负相关(r=-0.235,P〈0.05),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175,P〈0.05);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平方根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157,P〈0.05)。结论血浆脂联素浓度与外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机体的氧化应激相关。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脂联素 低密度脂蛋白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穴位艾灸在缓解混合痔术疼痛中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止痛如神汤治疗,治疗组给予穴位贴敷+穴位艾灸。结果两组对术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治疗组对缓解合痔术后疼痛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混合痔 疼痛 穴位贴敷 艾灸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况分为3组:Ⅰ组22例,〈4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s,MET);Ⅱ组40例,4~7MET;Ⅲ组38例,〉7MET。以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每例患者手术前、术后1和2d的心电活动,记录HRVEB的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手术后1dHRVEB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10.5%vs36.4%和30.0%,P〈0.05),手术后2d,HRVE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1d(31.6%vs10.5%,P〈0.05)。结论MET水平影响老年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MET〉7的患者手术后早期阶段HRVEB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手术期间 心律失常 心性 手术后期间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体质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HG)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CABG患者的病例,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二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CABG后AF的发生率为36.1%,AF组高年龄(≥60岁)、左房内径增大(≥40mm)、低EF值(≤40%)、搭桥支数多(≥3支)、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搭桥支数分别与AF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左房扩大、搭桥支数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再次手术治疗PVE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1.76%),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2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均经治愈后出院。随访14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PVE的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灶和围术期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心瓣膜置换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生电话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随访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出院时都叮嘱入选患者术后必须戒烟、长期服药和1年内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出院后只对随访组进行电话随访,出院1年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随访组患者的戒烟依从性[90.32%(56/62)vs.75.00%(45/60),r=5.02,P〈O.05]、服药依从性[91.25%(73/80)vs.77.50%(62/80),x2=5.74,P〈O.05]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依从性[90.00%(72/80)vs76.25%(61/80),r=5.39,P〈O.05]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医生电话随访对提高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电话随访 冠状动脉支架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 戒烟 依从性
  • 简介:目的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射频消融 P波间期 P波离散度
  • 简介: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因STEMI行直接PCI治疗患者98例,其中单纯行血栓抽吸48例(血栓抽吸组),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50例(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1)住院期间,与血栓抽吸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2.3±0.6)级比(2.7±0.3)级]、TIMI血流3级率(72.9%比90.0%)、术后90minST段50%回落率(52.1%比74.0%)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而术后无复流明显降低(18.8%比4.0%,P=0.038);(2)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血栓抽吸组明显提高[(58±6.3)%比(51±5.6)%,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既可有效减轻STE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负荷,又可改善心功能。

  • 标签: 血栓栓塞 心肌梗死 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619例直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236例和对照组(〈65岁)383例,全部入选患者行PCI术后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的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用于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血肌酐水平、LVEF值、无复流、支架的数目是老年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危险因素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