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绳梯穿刺法和区域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于医院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绳梯穿刺法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医院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区域穿刺法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对比两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形成、内瘘闭塞及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与区域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自体动静脉内瘘绳梯穿刺法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养血清颗粒治疗慢性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12月在本研究组就诊的慢性供血不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养血清颗粒治疗,总疗程1个月。结果对照组痊愈10例,好转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0%;治疗组痊愈2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养血清颗粒治疗慢性供血不足效果良好。

  • 标签: 慢性脑供血不足 养血清脑颗粒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转移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并且对相应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方法将本院在2015年-2017年间所收治的72例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采取放射疗法之后,对其施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并且依据各个患者治疗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本次研究的72例转移瘤患者的放射治疗结果显示,72例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的放疗反应,并发症现象也不存在。经过放疗之后,有79.2%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有97.2%的患者神经系统得到有效舒缓。结论针对转移瘤患者实行放射治疗方法之后,再配合相应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生存期也可以有效延长。

  • 标签: 脑转移瘤 放射治疗 临床观察 护理办法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动静脉分流(AVS)的DSA、CT表现与介入治疗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2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CT图像,发现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35例,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HVS)2例.介入治疗模式: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介入治疗方式:钢圈+明胶海绵+化疗,明胶海绵+化疗,单纯化疗.结果APS的DSA表现为门脉主干及相应大分支清楚显示18例,门脉较小分支显示9例,较细分支显示8例;AHVS的DSA动脉期为:肝静脉显示一条或多条,表现为由细到粗,边缘清楚.APS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为门静脉提前显示,而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还未显示;或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当存在AHVS时,动脉期在膈顶下层面可见肝静脉显示.介入治疗:TACE38例次,TAI5例次.35例APS中,高流量11例,低流量24例;钢圈+明胶海绵+化疗5例次,明胶海绵+化疗33例次,单纯化疗5例次.结论DSA和CT检查相结合,能准确地诊断肝脏肿瘤有无合并动静脉分流;DSA可以确定分流的性质、流量的大小及部位,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 标签: 相关性 肝肿瘤 动静脉分流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3例在我院行血液透析发生内瘘感染的患者,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对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进行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23例患者,因患者因素而发生感染的有15例,因护士因素发生内瘘感染的有8例。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感染内瘘均可正常使用。结论引起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原因有护士和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避免,以降低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动静脉内瘘 原因
  • 简介: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有效方法,良好的血液通路是保证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顺利血液透析的关键。自1966年Brescria—Limino等开创了皮下动静脉吻合内瘘技术,使长期血液透析可以顺利地进行。40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动静脉内瘘是一种重要的血管通路。因此,对内瘘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被视为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共同保护,本文将28例内瘘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动静脉造瘘 血透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疗效,方法对我院2103年1月—2014年1月的48例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内瘘应用良好,4例内瘘狭窄,2例血管栓塞,占此分别为8.3%和4.1%,其中使用内瘘最长者3年。结论强化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护理,能够有效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病理机制中脑血管内皮的功能,或许与SPM促发育训练增加脑血管剪切力介导的PECAM-1/eNOS/NO通路调控相关联,并最终实现了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蒙古沙鼠(60-80 克),沙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 (v/w)麻醉,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分钟诱导缺血,后松解恢复血流。不同组采用SPM促发育训练手段,最终分别检测各组的组织形态、蛋白及凋亡检测等相关数据。结果 SPM促发育训练可以增加剪切力,继而作用于PECAM-1/eNOS/NO通路影响脑血管内皮功能,内皮功能改善有助于缺氧缺血性病的康复。结论 SPM促发育训练增加剪切力,剪切力通过PECAM-1/eNOS/NO通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继而改善缺氧缺血性病介导的脑损伤。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PECAM-1/eNOS/NO 剪切力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对脓肿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12月我院收治41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脓肿的CT表现及临床,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和增强。结果41例脓肿CT增强诊断情况良好,确诊总例数33例,准确率达80.5%。Ⅰ型确诊准确率62.5%,Ⅱ型确诊准确率66.7%,Ⅲ型确诊准确率95.5%,不确定型确诊准确率60%。结论CT对脓肿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能予以准确定位和定性,可肯定脓肿的存在及形态、大小、数目,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帮助临床制定正确的最佳治疗方案和确定手术时机,而且是治疗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的理想手段。据其低密度及特征性环形强化特点、病史及脑脊液结果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脑脓肿 CT检验 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脓肿的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并结合神经内镜、导航、定向、B超应用的优越性。方法21例脓肿病人分别行穿刺引流术和脓肿切除术。9例病人行脓肿穿刺引流术,其中2例二期切除,12例病人行脓肿切除术。结果16例有头痛呕吐症状的病例术后均得到缓解,12例有肌力下降的病例均完全恢复,1例视力下降的患者未进一步加重,随访半年,无并发症,本组无死亡。结论脓肿手术中要依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结合立体定向、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术中B超等新技术,使脓肿切除彻底,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 标签: 脑脓肿 手术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梗疾病详细分析,并按照疾病特点给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能发挥疾病的预防作用。

  • 标签: 脑梗 防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血管病并发-心综合征的治疗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08月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观察和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病变部位、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并分析急性血管病发病机制和防治效果。结果急性血管病患者40例中,并发-心综合征22例,发生率为55%,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86.36%,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13.64%,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综合征患者19例中,病变于丘脑、脑干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病变于小脑和叶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治疗后,急性血管病患者病情发生好转有20例,好转率为95.45%。结论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证明急性脑血管病类型决定-心综合征的发生率。

  • 标签: 脑-心综合征 脑急性血管病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