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治疗前后脑钠肽的分析对比,了解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肺栓塞分型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方法根据临床表现把32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分为3组大面积型(A组,6例)、次大面积型(B组,21例)及非大面积型(C组,5例),其中B组又分为溶栓亚组(B1组,10例)及非溶栓亚组(B2组,11例),对A组、B1组均予溶栓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对B2组、C组予常规治疗,所有病例监测右心功能、血气分析、D-二聚体(DD)、脑钠肽、血压及出院后随访。结果血浆BNP浓度A组(768±354pg/ml),B组(575±436pg/ml),C组(68±42pg/ml)。A组死亡5例,B2组4例死亡,B2组其中1例死亡病例是在3个月的随访期中与肺栓塞相关死亡,B1组、C组无死亡;存活病例治疗后BNP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BNP浓度与APE各分型、疗效呈一定相关性,通过治疗前后BNP的浓度对比变化,对APE的预后也可作出评估,因此,检测血浆脑钠肽浓度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体会。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我院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8.6±16.3岁、男性43例,女性53例。分析(1)患者基本资料、DSA诊断结果。(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3)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时间窗为2~5小时,平均2.9±1.5小时,术前NIHSS评分12~14分,平均13.4±1.9分。临床表现为56例肢体乏力、42例感觉障碍、37例失语、39例口角歪斜、13例偏盲、11例复视等。(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3)96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患者90例,血管再通失败6例,血管再通率93.75%。结论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WI信号强度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9例皮肤黄染新生儿行颅脑MRI检查,根据血总胆红素水平将患儿分入组Ⅰ、Ⅱ、Ⅲ、Ⅳ,测量并比较四组间双侧苍白球T1WI、T2WI信号强度、eADC(DWI)值、ADC值(DTI)及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右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Ⅳ中双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测量值高于其他各组(P<0.05),组Ⅲ中其测量值高于组Ⅰ、组Ⅱ(P<0.05),组Ⅰ与组Ⅱ差异不明显(P>0.05);四组间双侧苍白球T2WI信号强度、ADC值(DTI)、eADC(DWI)值及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可以应用于急性胆红素脑病患儿的诊断以及病情预后的评估,为患儿的诊断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0例急性心梗后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至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脑利钠肽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脑利钠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研究组患者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I级患者25例(71.43%),Ⅱ级患者8例(22.86%),Ⅲ级患者2例(5.71%),对照组中I级患者13例(37.14%),Ⅱ级患者12例(34.29%),Ⅲ级患者10例(28.57%),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0天内病死患者2例(5.71%),对照组30天内病死患者3例(8.57%),数据经检验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梗后失代偿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接受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近年来收治应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梗(STEMI)患者89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本院同期应用重组链激酶治疗的STEMI患者75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79.8%高于对照组54.7%,1周内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概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出血性并发症少,不会对疗程和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时机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危急性心梗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按IABP的应用时机不同分为A组(20例,早期置入IABP),B组(20例,晚期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IABP使用时间、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时机应用IABP于高危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治疗中,均安全可靠,但早期应用IABP的疗效更加确切,能够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随机选出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分组,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病因、临床表现、住院天数及病死率等资料。结果在性别上,两组患者的差异不大,P>0.05;在病因上,两组患者均为胆源性因素占比最高,其中老年组患者的胆源性因素占比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高脂血症及饮酒因素占比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5;在临床表现上,老年组患者的腹胀及黄疸症状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腹痛、腹膜刺激征、重症胰腺炎发生率、胰腺及胰周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在住院天数及病死率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性胰腺炎并非凶险异常,诊断上提高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警惕性,治疗上加强对心肺肾功能的维护,便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老年人急性胰腺炎(acutepanercatitis,AP)与非老年人AP发病原因和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收治AP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60岁患者27例为老年组,<60岁79例为非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并比较临床症状、体征、病情评估及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老年组发病原因胆道疾病所占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易出现并发症;老年组重症胰腺炎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接受ERCP治疗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AP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胆源性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有重症化倾向,ERCP是老年AP的有效治疗手段,老年AP总体预后较非老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