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应用等剂量单纯罗哌卡因相比,能否更为安全、有效地用于急诊剖宫产术。方法2014年5月—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急诊剖宫产的单胎产妇6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产妇左侧卧位下于L3-4间隙用针内针方法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别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或单纯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入。记录患者麻醉前、给药后心率、血压、呼吸变化,麻醉平面、麻醉起效时间、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硬膜外追加局麻药、使用升压药、术中疼痛、肌松不满意情况,记录新生儿体重、出生1min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结果麻醉平面复合芬太尼组高于单纯罗哌卡因组(P<0.01),麻醉起效时间复合芬太尼组长于单纯罗哌卡因组(P<0.05),血压麻醉后较术前降低(P<0.01),给药后5min、7min单纯罗哌卡因组低于复合芬太尼组(P<0.01,P<0.05),呼吸频率复合芬太尼组给药后较术前降低(P<0.01,P<0.05),使用升压药单纯罗哌卡因组高于复合芬太尼组(P<0.01),关腹痛单纯罗哌卡因组高于复合芬太尼组(P<0.05),皮肤瘙痒复合芬太尼组高于单纯罗哌卡因组(P<0.01),呼吸频率、运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与等剂量单纯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相比,麻醉效果更加确切,产妇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关腹时牵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镇痛更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100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每132次,伊托必利片50mg,每日3次治疗,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片20mg,每日2次,疗程8周。结果治疗4周及8周时,2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症状评价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食管pH<4的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练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安维汀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肠癌消化道不良反应和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肠癌患者40例,采用安维汀联合伊立替康对患者实行化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医护共同干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95.0%,疾病有效率为80.0%;不良反应情况手足综合症发生率30.0%,延迟性腹泻发生率27.5%,恶心、呕吐发生率45.0%,骨髓抑制发生率20.0%。结论安维汀联合伊立替康虽然能够有效治疗肠癌,但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应针对不良反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用药安全性及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81例患者中,40例接受化疗联合EGFR-TKI(A组),41例接受单化疗(B组),21d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80例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化疗,疗效可评价。耐药前服用中位时间为12个月。其中CR0例(0%),PR20例(25%),ORR20例(25%)。80例患者均观察疾病进展,其中无患者失访。有1例患者自2010年1月接受化疗3个周期后复查CT发现病灶基本消失,疗效评价为PR,6个月后再行维持化疗3个周期,疗效评价为SD,3个月后复查CT提示病情进展,PFS达到13.6个月,后1个月后复查CT提示PD。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其中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贫血、白细胞下降和血小板减少。其中无出现蛋白尿,无动静脉栓塞以及肠出血及肠穿孔发生。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二线化疗耐药后继续使用贝伐单抗并联用化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是二线化疗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一项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中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方法HPLC法。结果本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度高。结论本方法适合于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择期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例ASA1-2级拟行择期剖宫产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与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100例。均于L2-3间隙穿刺,腰麻给药量分别为R组0.5%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2.5ml(12.5mg),B组等效剂量0.5%布比卡因1.6ml(8mg),观察胎儿娩出后评分、产妇血压、心率改变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结果两组胎儿娩出后评分正常,R组仰卧位低血压及心率减慢发生率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差异,R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等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对剖宫产产妇术中生理功能干扰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短,仰卧位低压综合征发生率低,可减少麻醉并发症发生机会,提高剖宫产手术麻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预防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患者在术后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手术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后选择小一号导尿管留置导尿,试验组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经导尿管注入0.2%罗哌卡因20ml夹毕导尿管15分钟后松开导尿管,观察并记录术后苏醒期患者的躁动分级情况。结果试验组仅出现轻微躁动8例、不躁动42例,对照组出现4级躁动3例、3级躁动14例、轻微躁动18例、不躁动15例,试验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有效预防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患者的术后苏醒期躁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选择在本院分娩的足月初产妇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镇痛药仅给予0.2%罗哌卡因,观察组镇痛药给予0.1%罗哌卡因联合0.0002%舒芬太尼,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对比两组产妇VAS评分。结果在分娩方式方面,对照组产妇2例需要器械助产,占10.0%,观察组产妇1例需要器械助产,占5.0%,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VAS评分方面,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VAS评分对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更低(P<0.05)。结论分娩镇痛中给予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镇痛方式,不会对产妇分娩方式有过大影响,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与术后疼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于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来我院治疗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手术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罗哌卡因进行麻醉与术后镇痛,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罗哌卡因的使用浓度分别为0.25%与0.20%,对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与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4h、8h、12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均显著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麻醉与术后疼痛治疗中应用罗哌卡因具有确切效果,其中0.20%的罗哌卡因效果更好,副反应更少,值得推广应用。